聚焦铜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聚焦铜陵
 
红色记忆,枞阳的豆腐店
发布日期:2021-03-04 17:17:24 点击数:2664

前两年,在枞阳的一个叫庙巷里的古巷子里,听了一个故事,有一个90多岁的老将军,回家乡枞阳探亲访友。这位老将军的名字叫陈德钧,老家是枞阳连城的,后来迁往扬州,当年家住扬州市东关街谢家巷13号,与江上青、朱自清故居近在咫尺。

陈德钧说:1937年,我16岁,在私立扬州中学读高一,舅舅是私立扬州中学的校长,哥哥陈素,1937年春天从日本回到扬州,在私立扬州中学做历史教员。在他的指引下,参加了读书会、歌咏队等,并帮助刻印、张贴抗日宣传品。

当年,因年纪尚小,家人不同意其和哥哥一同参加“江文团”,要“留一条根”。父母之命难违,但是男儿铁血丹心,兄弟俩约定,弟弟先回老家枞阳暂住,伺机再逃出来。1938年春节左右,弟弟陈德钧接到了哥哥的来信,于是连夜赶至六安,加入“江文团”参加了革命。

我不禁想起在枞阳的庙巷里,曾经有一个叫童长荣的抗联英雄,他与陈德钧老将军的故事有没有关联呢?于是,我决定寻找他们的故事。没想到在我的寻访和收集里,恰如神话传说般,真的寻觅到了陈德钧将军和抗联英雄童长荣的故事的关联点。

童长荣,字灿华,又名张长荣,于1907年11月出生在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童家大屋。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年轻的革命活动家,是安徽省安庆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中共东京特别支部领导人,还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中共上海沪中区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组织了白区的对敌斗争;来到东北后,他先后担任大连市委书记、东满特委书记,创建了东满抗日游击队和游击根据地,率先在东满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东满各族人民赴汤蹈火,同日寇拼杀在疆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延边的解放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1921年初,童长荣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安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4月,童长荣参加了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成为第一批团员。6月,他参加了“六二运动”,出色地领导了反军阀暴行的运动。9月,他再次参加了驱逐省长李兆真的示威游行,也取得了胜利。在这两次斗争中,由于童长荣表现突出,被选为安徽学联的领导成员。

1925年夏,童长荣东渡日本求学,1926年,被选为中共东京特支的领导,开始了他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1928年5月,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童长荣组织“中国留日各界反日出兵大同盟”进行了反日爱国斗争,遭到日本当局的粗暴镇压,后来以宣传共产主义的“罪名”被驱逐出境回国。

童长荣被驱逐出境回国后,被党组织安排到上海担任上海沪中区委书记。1929年,童长荣与上海进步作家鲁迅、夏衍等人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文学界进步力量共同对敌筑建了阵地。

1930年2月,童长荣受党中央指派,先后奔赴河南、大连担任河南省委书记、大连市委书记等职。他深入农村迅速建立起河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大连,他组建了三个党支部,先后发动了三泰油坊和三菱油坊工人罢工,组织了纪念“五一”、“五卅”群众集会,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

1931年11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童长荣被调到东满担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1932年12月,童长荣在明月沟组织召开了东满各县党团负责人联席会议,建立起了突击队、赤卫队、别动队等半军事性的民众武装组织,为建立和壮大抗日游击队奠定了基础。

1932年到1933年,在童长荣和东满特委的领导下,东满特委下辖的汪清、和龙、延吉、珲春等地建立了10余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

童长荣为了团结东满地区的主要抗日力量——中国国民救国军,特委派遣共产党员李延禄等参加救国军,并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与后来任救国军旅长的史忠恒建立密切关系,在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仅在汪清县境内,游击队与救国军协同作战20余次,给了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1932年4月,朝鲜占领军“间岛派遣队”与关东军和日本军警一起,对东满各地疯狂地进行“讨伐”。面对敌人的残暴罪行,童长荣率领抗日军民进行英勇反击。延吉、珲春、汪清游击队接二连三的传来捷报,形成了东满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良好局面。

1933年3月30日,日本侵略军对以马村为中心的小汪清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讨伐”。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童长荣指挥游击队、别动队、救国军大破敌军取得胜利。

东满特委在童长荣的领导下,根据地和游击队党团组织日趋完善,到1933年3月东满党员数已达到1200多人,几乎占当时东北党员总数的一半,成为一支领导东满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发挥了其他任何组织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按照中央指示,童长荣开始组织筹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

1933年11月,日军纠集大批兵力,再次向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大举进犯。在敌人长达50多天的“讨伐”中,使原有1500多人的根据地,最后只剩下400多人。在此情况下,中共东满特委决定带领幸存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撤离小汪清根据地。

1934年3月21日,童长荣在大北沟山口的密营研究工作时,被日军包围,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7岁。童长荣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倒在了东北大地上,他把自己的壮丽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童长荣等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作出了高度评价。《八一宣言》在法国巴黎《救国报》上发表时,称童长荣是为抗日救国捐驱的民族英雄。

图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枞阳老街上,在中街的一个叫鹤林选胜的石坊巷前,街面的门面一个连着一个,石坊的对面向东不远有一个巷口也叫着寺巷,它是和鹤林选胜石坊的巷口相连通向枞阳长河的一条古巷道,人们都习惯地叫它为寺巷口。从寺巷口向东间隔有大约两三间的门面,有一间豆腐店,店的名字叫“陈日升豆腐店”。枞阳老街上的“陈日升豆腐店”是一间祖传的老店,生意红红火火。

1925年,童长荣东渡日本求学之前,枞阳白鹤峰学校的老师介绍了枞阳铁铜洲上的亲戚何坤仪与童长荣相识,两个人由相识到相知相爱。童长荣临走的时候,何坤仪殷殷相送,直到童长荣走远了,她还站在枞阳的白鹤峰上举目远望。

童长荣走后,何坤仪照顾着童长荣的母亲,缝纫、洗衣、帮工,后来改名叫何佛清,在枞阳的清音寺出家,想尽一切办法与童长荣的母亲相依为命。三十年代,何佛清在枞阳老街鹤林选胜坊前卖香烟,那时候卖香烟都是在街巷前沿街叫卖,何佛清经常地站在“陈日升豆腐店”的门前,有时候天上下雨了,便走进“陈日升豆腐店”里躲雨。

“陈日升豆腐店”的老板是一位很慈祥的老人,他知道何佛清的故事,知道何佛清为了照顾童长荣的母亲,未婚而走进了童长荣母亲的家。当然,那时候老人不会知道何佛清的爱人童长荣是一位抗联英雄。何佛清也不知道自己最爱的人正在东北的崇山峻岭间,指挥着抗日联军战斗。

偶尔地,在何佛清走进“陈日升豆腐店”躲雨的时候,老人家会从店后的豆腐坊里盛一碗滚热的豆腐花,端在何佛清的面前,让她暖暖身子。在老人的心里,何佛清纯真善良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啊!那是家乡枞阳纯朴的乡风。

1937年9月,扬州文化界人士在郭沫若、夏衍、钱俊瑞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这是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的群众救亡团体,是当时扬州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力量,掀起了扬州城乡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那年,16岁的陈德钧在哥哥的指引下,陈德钧参与进来,帮助做一些联络、交通、通风报信及《抗敌周刊》的校对、缮写、刻印等工作。当年,因年纪尚小,家人不同意其和哥哥一同参加“江文团”,要“留一条根”。父母之命难违,但是男儿铁血丹心,兄弟俩约定,弟弟先回老家暂住,伺机再逃出来。

陈德钧回到了老家枞阳,在连城的老家没有找到亲戚,便在枞阳老街的“陈日升豆腐店”里帮工住了下来。“陈日升豆腐店”的老板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收留了陈德钧。1938年春节左右,陈德钧接到了哥哥的来信,辞别“陈日升豆腐店”的老板,连夜赶至六安,加入“江文团”参加了革命。

枞阳的老街,从西到东并不是很长,窄窄的街巷上,那些年,老街上有好几家豆腐店,吴姓的、马姓的、童姓的、陈姓的……。前店后坊的豆腐店,古老的豆腐制作方法,那嫩滑爽口的豆腐花、那外香里嫩的豆腐、那酥黄酱紫的豆腐干,以及生腐、千张等许许多多的豆腐制品。

图片头一天,将买来的黄豆,用街上老井的井水浸泡着,泡好的黄豆又松又软,用手轻轻的一搓,那豆皮便很快地脱落掉了。淘洗掉豆皮和沙尘,将黄豆和着清水在石磨上磨着,磨好的豆糊,用烧开的水冲泡一次,再用石磨磨出均匀的豆浆

将豆浆舀进吊架上的土纱布袋中,用力地摇摆挤压,过滤掉豆渣,然后将晶莹的豆浆倒进柴锅里用火烧开,在烧煮豆浆的时候,等锅开了,用大瓢舀着锅里的豆浆,高高的举起,慢慢地倒在锅里,如此几次,让豆浆生出均匀的清香。

将烧开的豆浆舀在大缸中,碾碎一些生石膏,用清水调匀,慢慢地倒在大缸里,拿着做豆腐的黄板,在大缸中搅动着豆浆,直到缸中的豆浆生成豆腐花。那清香爽口的豆腐花便做好了。做豆腐的过程,从浸泡黄豆、淘洗、磨浆、第一次冲浆(开水冲浆),再磨浆、过滤、烧煮、第二次冲浆(点石膏水),生成豆腐花(豆腐脑或水豆腐)。

记得小时候,在外婆的家里,每一次地做豆腐,乡村里的人叫打豆腐,等豆浆烧开,舀在缸里,点上石膏水,乡村里的人叫点卤,清香的豆腐花做好了的时候,外婆总会用一只蓝边的大碗,盛起满满的一碗豆腐花,在上面洒些白砂糖给我吃,那种嫩滑爽口的香甜味道久久回味在心里,成了永远的乡愁。

豆腐花生成以后,将豆腐花舀在做豆腐的木格板里,木格板上铺着纱布,用纱布包紧豆腐花,盖上木板,木板上用大石压紧、压实,挤压掉豆腐花中的水份,然后将压好的豆腐切成块,一块块洁白如玉的豆腐便做好了。若要做豆干,便将豆腐花舀在小格的豆腐板上,包好、压实,然后放进加入盐、酱油、八角的锅中蒸煮,便形成了酱黄清香的豆干了。

一间豆腐店,“陈日升豆腐店”,记忆和见证了抗联英雄童长荣的妻子何佛清那些年的艰难生活故事,也记忆和见证了陈德钧老将军少年在枞阳,在“陈日升豆腐店”里的一段生活历史。2021年,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缅怀那些革命的先烈!英雄!缅怀童长荣烈士!缅怀陈德钧将军!枞阳人民记得你们!

作者:韩双生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叶明:转战桐东的江姐式女英雄
下一条 信息:螺蛳山上的“凉亭美景”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