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策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铜都策论
 
社区村居治理 文化必须紧跟
发布日期:2022-4-14 16:39:15 点击数:1988

笔者在铜官区社区担任离退休老同志党支部书记十多年,也走访过铜官区十几个村居,发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现象——文化与治理绩效息息相关。文化传统深厚的社区村居,不论是经济发展、政权建设还是社会风气,都明显高于文化贫瘠的社区村居。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构建长效社区村居治理机制,需要以文化治理正本清源、夯实基础和实现可持续进步。如果文化不正、风气败坏,即使有再完善的组织和制度、再先进的技术工具,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会造成恶性循环。当前影响社区村居治理的文化,可以梳理概括为三种传统和倾向: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较好的区域,普遍较为重视乡规民约和习俗习惯的激活运用;以城市高收入群体为主组成的现代社区,则更加重视公民权利和公共参与;而有社会主义“新传统”下演变而来的单位社区,更多倾向于在治理中“把组织找回来”。这三种传统和倾向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有融合发展的趋势。经验的观察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即社区村居治理中文化必须紧跟。

一、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着眼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方法新形式,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区村居治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用这个“共同理想”凝聚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引导他们自觉地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始终用党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引导社区村居治理实践,消除传统宗法思想和封建陋习,移风易俗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坚持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新传统”文化,使他们在社区村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气,营造充分风清气正的社区村居治理生态。充分认识文化治理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努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媒体和网络等渠道,将先进文化带到社区村居、占领阵地,牢牢掌握社区村居治理和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注重发挥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社区村居治理中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社区村居群众心目中高高飘扬。

二、坚持以核心价值构建“心理机制”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全社会有共同的观念基础,让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组织之间达成权利义务的“心灵契约”,并以此来包容和整合社会意识,这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社区村居治理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目前倡导的“24字”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愿望的“最大公约数”,充满了正能量。但核心价值不能空洞的泛泛而谈,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创造,其生命力在于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实践,在于贯彻到社区村居治理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当前,就是要通过典型塑造、标杆激励、主题教育活动及模范优秀等,让老百姓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就在身边,且与自己紧密相连。如道德模范、感动人物、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评选;文明家庭、诚信单位、文明社区村居的评选;对先进典型和英模人物及其家属实行政策和物质优待和奖励;在精准扶贫等政策落实中体现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走社区村居、进家进户”等活动,使核心价值观深入社区村居、深入人心。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增强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加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社区村居有效治理确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三、坚持以文化服务营造“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现代性治理不再主要依靠国家权力的强制,而更主要依赖认同和协商,这就需要发挥文化在社区村居治理中的特殊作用,并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将“软实力”做成“硬项目”。要健全文化管理和服务体制,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打通文化服务在社区村居的“最后一公里”,使社区村居文化服务有声有色、活泼多彩、精准高效。一是意识唤醒,通过加强社区村居文化史迹挖掘和保护、建立历史名人纪念馆(碑)和完善乡规村约等,使社区村居群众记得住“乡愁”,找得到归属;二是实施完善,加大文化站、“村村通”工程等社区村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使社区村居群众能享受更多文化便利和文化生活;三是内容输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村居等载体,使先进文化深入小区村头、千家万户;四是服务购买,通过向社会组织、文化企业购买专业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完善社区村居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五是注重参与,通过发展群众性的文艺队伍,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社区村居文化,引导群众参与文化建设。通过扎实有效的社区村居公共文化服务,达到建构认同、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和推动发展的治理功效,使广阔的城邑乡土成为民众安身立命理想之所,成为诗意栖息之地。

 

作者: 何竞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打响滨江“外滩”文化品牌
下一条 信息:坚持扎根基层 传递党的声音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