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聚焦铜陵
 
黄庭坚与铜陵大通
发布日期:2022-11-4 11:22:34 点击数:947


(黄庭坚的画像)

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世称黄山谷、黄太史、豫章先生等,为宋代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是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曾游学苏轼门下。其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其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在文学界,他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著有作品《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黄庭坚一生坎坷起伏,飘浮不定,直到病逝于任上。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历任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泰和县知县、德平镇监、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编修官、集贤校理、国史局编修官、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别驾、宣议郎监鄂州、奉议郎兼宁国军判官、朝奉郎兼舒州知州、吏部员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职1105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南楼,享年61岁。而后,宋高宗追赠他为“龙图阁大学士”。1265年,宋度宗追赠其谥号文节。其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历史典籍上的黄庭坚画像) 

出身“诗书世家”江西修水黄氏的黄庭坚,传到他时已是书香越过十代,达致鼎盛。其父黄庶,为大宋进士、诗人,曾任康州太守等职。1063、1066年,黄庭坚两次参加乡试,均荣登榜首考中“乡元”。其间虽有1064年进京参加科举失败,但他没气馁,仍回乡继续在芝台书院、樱桃书院读书深造。及至1067年他再次进京参加科举,终于考中三甲榜首(进士第31名)。此后,他赴叶县任县尉,开启仕途生涯起点。


(黄庭坚小时候读书的书院--高峰书院)

在叶县任职时,迎来他诗文创作的第一个高峰:4年多时间,共创作了一百多首诗作。及至1072~1079年,黄庭坚掌管北京大名府“国子监”教育。八年的学官生涯,他勤耕文坛,潜心钻研,终让苏轼第一次看到他的诗文就大赞不已,开始在当时文坛崭露头角。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黄庭坚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当年五月,其子黄相出生。次年哲宗即位,经司马光推荐,黄庭坚出任《资治通鉴》校定;赴任不久,又被诏任《神宗实录》检讨官;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


(黄庭坚与苏轼的对弈图) 

因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告黄庭坚所编《神宗实录》“修实录不实”而遭贬官,黄因此改任宣州知州。但他并没有立马就去赴任,而是带着家眷跑到金陵(今南京)去寓居了。在其停职期间,他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一带)去看望舅舅李常和表弟李秉葬,在他乘船从金陵溯江而上路过大通时,遭遇到大风浪的天气而不能继续前行。于是,他将船停靠在大通境内的“竹墩山”下去避风。黄庭坚因此便留下了这首类似日记的七律诗:
阻水泊舟竹山下
竹山虫鸟朋友语,讨论阴晴怕风雨。
丁宁相教防祸机,草动尘惊忽飞去。
提壶归去意甚真,柳暗花浓亦半春。
北风几日铜官县,欲过五松无主人。
此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意思是:竹墩山上的虫吟鸟鸣,似朋友般相互寒暄着,讨论着天气的阴晴,好象是在提醒我该如何去躲避风雨,叮嘱我要时时提防自然界与官场上的灾祸。一阵风吹来,虽惊得鸟儿都飞走息声了,可那鹈鹕、杜鹃“不如归去”“吃酒,吃酒”的凄厉声依然情真意切。那叫声让我这降职官员的归乡之念更加浓烈,它们的真诚朴实让我感到可喜可慰,大有“柳暗花浓亦半春”之慨。被呼啸的北风阻滞的这几日啊,让我不得不流连在这铜官县,本想去上那五松山,却又见不到那个与我一样倒霉的诗仙李白(因五松山系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得名,故黄庭坚在诗中称李白为“主人”)。


(古书上的黄庭坚画像) 

作者诗中所用的都是双关语,既描写了竹墩山的优美风光,亦借自然界的虫草花鸟来喻当地百姓的朴实真诚。借景抒情,表述自己当时的处境和思想动态。

诗中所写的竹山,又名竹墩山,见《山谷诗·外集卷第八》。据乾隆《铜陵县志》记载:竹墩山,在大通“老镇遗址”澜溪之西,即今青通河大桥上游白浪湖边的竹墩山。诗中所写的“丁宁”,即叮咛,是反复叮嘱之意。诗中所写的“提壶”,是鸟名,即鹈鹕,亦称“伽蓝鸟”“淘河鸟”“塘鵝”亦作“提壶芦”“提胡芦”,其叫声如“吃酒吃酒”音。此句诗出于宋代欧阳修所写的《啼鸟》诗:“独有花上提壶芦,劝我沽酒花前醉”。诗中所写的“归去”,即杜鹃(亦叫布谷鸟),因其叫声如同“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故“归去”是借指杜鹃。

自元丰元年(1078年)开始,34岁的黄庭坚便与苏轼有了诗文唱和活动。当时二人均在京师供职,这三年多是他们步入终生最为快意的一段翰墨友谊生活:政暇雅集,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大畅平生师友之情。两人共写下唱和之作一百多篇;其间更有秦观、晁补之、张耒等雅集苏门,比肩奋进,鸣鹤应和,让黄庭坚的诗词、书法焕然一新,进入崭新境界,故时人并称他们为“苏黄”。其后黄庭坚改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被后人尊为“黄太史”。但黄庭坚对苏轼始终保持最初的仰慕之情,执弟子礼相待。即便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甚至逝世后,也毫不影响这对诗星至友的相知相慕、心神两契。他始终执弟子礼不离不弃,演绎的千古师生情谊,让苏黄情义万代流芳。

1093年初,因母亲病重,黄庭坚请假归家侍奉老母。性情至孝的他始终坚持衣不解带精心服侍母亲;及至母逝,他又筑室于墓旁守孝,竟哀伤成疾,几乎差点丧命。直到丧假到期后的宋绍圣初年(1094年),黄庭坚才正式出任宣州知州。


(画家笔下的“黄庭坚在芜湖”画像) 

在请假回家服侍病母与母世守孝期满回京,黄庭坚都曾路过铜陵。受天气影响,曾滞留铜陵的他便与因贬谪路过铜陵的苏轼相遇,北宋文坛两大巨头因此结缘铜陵。在他们共同的好友陈翥(北宋林学家,著有《桐谱》)引领下,他们曾一道畅游陈公园(陈翥家的私家园林,即今铜陵天井湖公园)、五松山、铜官山等胜景,苏轼曾因此写下《题陈公园》《题陈公园双池诗》《题陈公学堂诗》等诗。黄庭坚也相继写下《阻风铜陵》与和诗《山谷咏》等诗。如:

阻风铜陵

顿舟古铜官,昼夜风雨黑。
洪波崩奔去,天地无限隔。
船人谨维笮,何暇思挂席。
凭江裂嵌空,中有暗水滴。
洞视不敢前,潭潭蛟龙宅。
网师登长鳣,贾我腥釜鬲。
斑斑被文章,突兀喙三尺。
言语竟不通,噞喁亦何益。
魁梧类长者,卒以筌饵得。
浮沉江湖中,波友永相失。
有生甚苦相,细大更啖食。
安得无垢称,对榻忘语默。

唱和苏轼题陈公学堂诗的《山谷咏》:

山谷咏

千里相知隐逸园,羡君名重翰林仙。
自惭谬点失衣列,独惜真儒绿野贤。
默契诗书新日月,趣遗桃李旧山川。

须知樽酒无情曲,恨极难逢十年前。


铜官县望五松山(集句)

北风无时休,崩浪聒天响。
蛟鼍好为祟,此物俱神王。
我来五松下,白发三千丈。
松门闭青苔,惜哉不得往。
今日天气嘉,清绝心有向。
子云性嗜酒,况乃气清爽。
此人已成灰,怀贤盈梦想。
衣食当须几,吾得终疏放。
弱女虽非男,出处同世网。

搔背牧鸡豚,相见得无恙。


铜官僧舍得尚书郎赵宗闵墨竹一枝笔势妙天下,为作小诗二首

其一
省郎潦倒今何处,败壁风生霜竹枝。

满世□□专翰墨,谁为真赏拂蛛丝。

其二

独来野寺无人识,故作寒枝雪压枝。
想得平生藏妙手,只今犹在鬓如丝。


(黄庭坚的题跋像)

1096年,黄庭坚的大哥黄叔达带领自己全家和嫂子(黄庭坚夫人石氏)、侄子黄相等亲人从大通往芜湖,千里迢迢来看望在宣城任职的黄庭坚。在路过铜陵时,他们曾稍作停留歇息,对铜陵山水印象很好。及至回程时,他们便对铜陵与大通周边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游览,并因此爱上了铜陵。黄庭坚因此与夫人石氏同意儿子黄相把家从故乡江西修水迁至铜陵五松镇落户,黄相因此成为铜陵五松黄氏一世祖。如今铜陵天井湖与南湖之间的长江西路,就是因黄家在此居住和行走而叫“黄塘埂”;因黄庭坚对铜陵的偏爱与其子黄相迁到铜陵落户,天井湖公园为此专门建设了一处“山谷碑林”,供游人欣赏黄庭坚的诗词、书法;原五松黄氏家庙“万松禅寺”,则在原铜陵县城开展旧城改造时,迁到凤凰山景区重建了。

自黄庭坚贬谪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后,直到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后,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从巴蜀返回江南;到宋崇宁二年(1103年)十一月,黄庭坚又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广西宜山县),于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病逝在宜州(广西宜山县),享年六十一岁。直到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其灵柩才由好友苏坚、蒋湋从宜州护送至修水双井故里,由其子黄相和亲朋好友将其安葬在双井黄氏祖茔之西。


(涪陵北岩“钩深堂”(黄庭坚书)) 

仕途一直不顺的黄庭坚,晚年面对逆境,一如他在巴蜀的风格,仍积极乐观对待贬谪生涯:一边耐心指教宜州学子,一边钻研书法艺术。让其书法艺术达到鼎盛,留下了《范滂传》《乙酉家乘》(也称《宜州家乘》)等不朽作品。晚年的黄庭坚,宣教宜州,功齐韩柳,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黄庭坚的一生,后人评论很多,我仅摘录清代陈宝箴、民国郑永晓二人对其的评价,足见其一生功绩与对后世影响。


(黄庭坚的著作《山谷词》)

清代陈宝箴:文节公僻处分宁万山中,与眉山苏氏踵起,与相颉颃。各以其亮节高怀穷极文章之变化,天下号苏黄,旷百世而无异词,固命世之豪杰哉。独其文采照耀千古,虽寸槏只字,益久而人益加贵爱。有谓读公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其感发人心可谓至矣。

民国郑永晓:黄庭坚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显位执掌大权,他不苟附进,淡泊名利,批评时政,屡遭厄境。在冤屈贬谪生涯中度生,其高风亮节为众敬仰,丰绩万年。


(松风阁诗(黄庭坚书法))

作者:吴华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那片醉美的高粱红
下一条 信息:话说铜陵名优特产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