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乡愁扫把沟 | 解放初期的太平盛世
发布日期:2023-5-29 17:35:43 点击数:782

1949年的4月20日晚,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隆隆的炮火声,以及惊天动地的呐喊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突破天险,掀开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伟大战役;次日上午8时,一举解放了长江南岸的第一座县城——铜陵县。与此同时,曾被日寇从1940年至1945年盘踞长达5年之久,又被国民党把持4年时间的扫把沟,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扫把沟解放了!


从扫把沟解放之日,到1954年春的这几年,可以说是扫把沟历史上重要转折的几年光景。那时,从灾难深重中被共产党拯救出的扫把沟居民们,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那时的男人不少都到码头当装卸工人,或是通过扳罾及小渔船捕鱼为生,还有一部分人则是以在街市上做生意为职业。记得,那时扫把沟街市的所在地,也就是后来市航运公司所在地,靠江边有一条马路,街市在里边,街市两边则是居民长长的茅草屋。

自己印象中,当时扫把沟就是自己眼中的“都市”,因为每天街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街市的几家商店里琳琅满目,街市上有豆腐店、粮店、五金店、饭店、灯笼店、客栈,柴行,还有邮政所和银行等等。而每天早市更是最为热闹的一大亮点,街市中间都是菜农在卖各种应时蔬菜,卖鱼的小贩更是满街都是,就连现在视为珍稀的鲥鱼、河豚也在这里叫卖,还有一家家卖肉的,卖面食早点的,卖油条豆浆的等等,吆喝声不断,喧嚣嘈杂。此时此刻,扫把沟的街市上,那些满面春风的卖家人,笑容可掬的买家人,使扫把沟呈现出一派扫把沟版的“清明上河图”,让人流连忘返。

前不久,我市民俗专家俞俊年先生曾在那篇题为《铜陵地名故事——功成名退的扫把沟》的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表述: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下半年划乡建镇,又将扫把沟改为“兴隆村”,属铜陵县城关区;1952年与铜官村合并,归铜兴乡;1954年兴隆村和铜官村又分开,同年成立“兴隆镇办事处”,人口四五千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扫把沟还有一块“世外桃源”的地方,那就是靠马路外边,有一条一公里长的夹江,对岸是一片面积不小的沙洲。据《铜陵港史》记载,称之为“思浦洲”。自己记事时,就是新民大队的一个以种蔬菜为生的生产队,居住着几十户农家,大家和睦相处,亲如家人。这里四面环水,白云蓝天,空气新鲜,妥妥的天然“氧吧”之地。夹江的对岸边摆放着一条小舟,方便他们每天来这边送菜和办事。这里的菜农常年守着这片沙洲,辛勤劳作,挥洒汗水,种植了那一望无际,青翠欲滴的各种蔬菜,而每天晨曦之时,他们边把一筐筐,一担担的各类应时蔬菜,划着小舟送到扫把沟或是城里的街市上。

“一条夹江,一条小舟,一拨拨菜农和蔬菜”,给人如诗如画的意境。

而让自己记忆犹新的还有两个场面,那就是扫把沟的夏天和过年。夏天,在我的印象里,是清晨晶亮的露珠和夜晚满天的繁星。夕阳的光辉笼罩细沙,阵阵和风带着花香向你扑来,送给你一分惬意。扫把沟当然也不例外。不过,最让自己开心的就是,每到下午,夕阳西下之时,那条夹江里便会看见那些会水的小伙子们在这里嘻嘻哈哈地游泳,他们从这边跳下去,然后施展各种姿势,一会潜泳,一会仰泳,一会自由式,大约十几分钟就可游到对岸了,他们爬上岸后稍事休息,然后又英姿勃勃地游回来。而我们这些喜欢热闹的小孩也赶过来助兴,一派其乐融融的场面。

说起过年,自己脑海倏忽闪现出这样唯美的画面,一阵阵炮竹声此起彼伏,一副副对联贴上大门,一句句拜年的问候划过耳畔,一张张笑脸呈现出走亲访友人的心情,一片片彩霞勾勒成过年的美丽画卷。而当时的年代可谓大兴传统习俗,过年年味正浓。自己清晰地记得,从腊月起父亲就开始置办年货,然后是带着童年的我们买炮竹,买年画,买对联,买门庆,特别是还要上那家灯笼店,买几只灯笼,有的是挂在大门口的,还有那种小兔子形状的,里面有蜡烛可以点亮,能够拖在马路上跑的;而母亲则是忙着准备那顿丰盛的年夜饭。晚上一般七点钟左右,在四面八方震耳欲聋的炮竹声中,我们家也开始把盼望已久的美味佳肴端上大桌,父亲则带着我们来到大门外,燃放那长长的鞭炮,烟花和冲天响,然后回到家中开始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而此时此刻,窗外是万家灯火,欢天喜地,普天同庆。

扫把沟解放初期太平盛世的情景,刻骨铭心,至今难忘。

作者:杨信友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新手“上路” “骑乐”无穷
下一条 信息:吆喝声的记忆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