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是实现交通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
|
|
发布日期:2023-12-07 19:46:45 点击数:317次 |
鲁维保
(铜陵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244000)
当下,交通运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铁覆盖面的扩大,私家车的几何型增长以及新模式的不断出现,对原有运输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经济效益下滑,转型升级困难,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要扭转当前困局,不仅要深化改革、调整和优化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模式、新路径,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振从业人员的信心,不断提升交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充分释放发展潜能和内生动力,实现硬件与软件的齐头并进。这样才能加速交通运输经济的回暖。
交通运输业具有点多、面广、战线长、流动性大等特点,从业人员数量大,种类多,不仅有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和一线驾驶人员,而且有为数不少的辅助和技术保障人员。窗口性、服务性的行业属性,要求广大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牢靠的职业信念、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过硬的职业技能。
就当下而言,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仍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其服务能力、水平与时代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意识不强,爱岗敬业精神淡化。在效益不佳与职业疲劳的双重作用下,有些从业人员自我要求低,工作得过且过,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作风散漫,态度粗暴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服务本领不高,知识更新和技术提高不够。少数同志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不注重知识更新,往往凭老经验办事、对新情况缺乏思考,钻劲不强,怕动脑子。三是服务方式不适应形势发展。对共享经济、绿色经济对交通行业的影响思考不够。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新战略关注不够,学习不够,当跨界融合等新发展模式对传统经营理念带来巨大挑战时,显得迷茫和焦虑甚至是无奈。
一、充分认识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意义
早在2015年12月4日,交通运输部就印发了《关于提升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素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明确今后的重点任务是: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标准建设;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素质;推进完善从业人员职业保障;培育践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加快推进从业人员信用建设;强化从业人员职业行为规范;推进从业人员全面持续发展。充分表明在顶层管理上就突显了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高度重视。
(一)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交通是兴国之要、 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交通强国”理念。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形成三张交通网、两个交通圈。交通作为一个行业和系统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既说明了交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交通发展的紧迫性。交通强国,首要的交通自身要强,否则,就无法发挥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也就无从谈起。交通如何变强?关键在人,关键在于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升。没有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没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没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自觉的主人翁精神,交通强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是应对挑战的需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尤其是高铁覆盖面迅速扩大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市场格局和平衡被打破,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挤压市场空间。效能不高、效益下滑、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严重困扰着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共享经济、绿色经济、跨界融合等成为交通运输改革的新命题。如何生破困局谋发展?最终还是靠干部职工、靠广大的从业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一专多能,否则,设备再先进也是驾驭不了,维修不了。建设智慧交通、智能交通是大势所趋,没有人才不行,不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更不行。
(三)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是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交通运输行业是窗口行业,直接面对社会,直接服务社会,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就无从谈起。职业操守、职业信念、行为习惯、职业技能都是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支撑,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行业的声誉与形象。社会口碑和美誉度是无形资产,更是宝贵财富。素质建设、品牌建设、文化建设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内练素质,外塑形象,二者缺一不可。
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和行业发展步伐,将职业素养的内涵、要求与外在表现形式明晰化、具体化、规范化、实践化,使之更具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魅力。
二、标本兼治,不断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一)严把准入关,从源头上提升从业人员素养。交通运输行业的特质和属性决定了它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行政许可条件和从业人员规定都对职业素养的要求进行了明确。通过筛选性和限制性原则来获得满足行业发展的素养性条件。“门槛”的设定就是确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基准面”,而所谓的资质,则暗涵了职业素养要求。为此,必须严把准入关,真正让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交通行业。无论是对申报材料的审核,还是考试、实操的现场监管都要严字当头,规范流程,阳光操作,全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确保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更新知识结构就显得更加重要。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要强化对在职、在岗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开展技能比赛等途径,不断丰富、拓宽从业人员的知识面,此外,通过学习制度化、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路径促进从业人员提升职业素养。
(三)培育行业文化,丰富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载体。提炼和培育行业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行业实践,形成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一是大力宣传和弘扬行业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自觉抵制“躺平”现象和各种毒鸡汤的侵蚀。二是让铺路石精神谱系化,使爱岗敬业、钉子精神、主人翁意识成为从业人员的新风尚。三是积极打造提升平台,帮助从业人员搭建施展自己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四)规范管理,倒逼从业人员提升职业素养。所谓管理,就是对人员的刚性约束和要求。管理,不仅是强化劳动纪律和工作作风的手段和路径,更是培养从业人员良好职业道德,掌握过硬服务本领的抓手。通过管理来树立标杆,抓两头促中间,促进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育是倡导自律和自我升华,而管理既讲自律,也讲他律。它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与考核机制,倒逼从业人员增强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进而自觉的跟上时代步伐,在奋斗中奉献,在奉献中快乐。
通联:铜陵市义安大道北段1036号交通大厦6楼 鲁维保
联系电话:13956245360
邮政编号:244000 |
|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
|
上一条 信息:交通工作的“三个转变”值得关注和重视 |
下一条 信息:用好批评这个党自我革命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