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故乡的原风景
发布日期:2024-04-28 18:31:18 点击数:647

正月里,我回大通拜年。车子在妹夫的麻油厂旁停下。妹夫家的门面临街,里面摆放着当地特产—麻油等产品。工厂在门面下方,顺着石阶下去,面积很大,分成不同区域。其中有榨油的工坊,里面摆满了机器,榨油方法依旧采用古老的水力压榨方式,浓浓的麻油香气在屋子里散发开来。除了麻油,妹夫的工厂还生产豆腐乳,生姜等产品。生姜也是当地的特产,大通姜姜指细长,茎少,鲜嫩,名声很大。生姜上市的季节,一家人要齐上阵,自己动手,细细处理。虽然辛苦,但为了生活,他们也甘之若饴。
  吃饭的时候,家人俱在桌,热热闹闹。吃完饭,二舅、小舅陪着我去游览大通街。很久没有回家乡,早已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梦里不知身是客,只想重游故地。二舅不爱说话,只一个劲儿陪着我走路。小舅喜说爱笑,成了导游。除了那条通往外祖母家的石板路我依旧熟悉,其余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哦,还有那座高大的钟楼,它介于熟悉与陌生之间。它曾出现在母亲对家乡的描述中,也曾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多少次走过大通街,都望见过它,有远看,有近视,唯独不曾站在它面前,仔细地打量它。如今,不赶时间,登上台阶,站在它面前,抬头仰视它。它很高,高约20余米。1871年由西班牙神父所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建筑大多已不在,唯有这座钟楼保存了下来。据说它曾是大通古镇的最高建筑,与大士阁遥遥相望。母亲对这座钟楼的印象也很深。外祖母曾对她说起过,有一年镇上发生火灾,火势颇大,人们敲钟示警,连在山上干活的百姓都听到了钟楼传出的钟声,可见钟楼之高,钟声之响。外祖母将这个故事讲给了母亲听,母亲又告诉了我,让我对那座古老的钟楼燃起了无尽的好奇心。如今,我站在它面前,想起了这个故事,看着它坚固雄伟的四方立柱,造型别致的圆形拱门,还有那斑斑驳驳的青砖墙面,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转瞬。站在钟楼前,向远处眺望,长江一览无余,江面开阔,江水苍茫。这里是长江的夹江,又称内河,它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鹊江。
  小舅带我走街窜巷,去寻找另一处古迹。在大通生活了几十年,小舅堪称百事通。他对路过的建筑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一处人烟密集的地方,我们看见一座亭子,亭子下面是一口古井。井圈由青石凿成,外方内圆。井圈西侧石壁上刻有井名,开凿时间等。井名龙泉,这让我想起了龙泉宝剑。这口井凿于嘉庆丁丑年,也就是1817年,距今两百多年。这两百年里,周边的居民来来往往,到此打水,以致井台光滑如玉,不知被多少人摩挲过。往井里探视,井水依然清澈,如三尺龙泉,清冷泠然。据说即使在大旱年间井水也不干涸,不知救了多少人的性命。如今它仍可使用,我想也一定会有人继续使用,因为通往这口井的路,它连接着时光;因为井水的滋味,是岁月的纯酿。
  看完了钟楼、古井,小舅说我们到大通街逛逛。从中街到码头这一段路,还是很热闹的。游客不断,摊位林立。卖的都是大通的特产,麻油,生姜,咸鱼等,还有香甜的大通酥糖。过年大家的心情都很好,脸上带着笑意。靠近码头,风有些大,广场上设立了很多长椅,人们或坐在长椅上,或凭栏而立,远眺长江。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外祖家的屋子,长长的石板路,还有码头,它们的模样,如刀凿斧刻,印于脑海。如今,老宅,码头,轮船,俱已随西风飘散,唯见江边妇人于石上浣洗。我在广场上晃悠,试图寻找儿时的记忆。只是当时年纪小,回忆哪剩多少。只记得外祖父抱着我走在长长的码头长廊上,将我交给父亲,我的哭闹声,至今仍在耳边回荡,不息。
  于故乡而言,我终是过客。借拜年之际,匆匆浏览故乡的原风景,亦足以回味再三。


作者:傅雪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世上最不对等的爱
下一条 信息:儿时读书忆事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