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策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铜都策论
 
关于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2022-01-03 9:39:00 点击数:3762

就当年桐城、枞阳两县和如今的铜陵市而言,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共产党、新四军领导的建立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桐东抗日是涉及最广泛、斗争最残酷、牺牲最惨烈、坚持最长久、影响最巨大和成果最丰硕的抗日活动。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氏宗祠)是桐东抗日遗迹最典型的代表。在纪念建党100周年和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背景下,站在铜陵市传承红色文化的高度,精准分析和解决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保护、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极为重要而且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壮烈的桐东抗日

桐东地区,亦即旧桐城的东乡,涵盖今枞阳县白荡湖以东地区和铜陵市郊区江北三镇,后面倚靠桐、庐、无三县交界的绵延起伏的三公山,前面襟湖连江,彼时的陈瑶湖有20多万亩,烟波浩渺,横无际涯,芦苇荡纵横,湖中岛隐秘。桐东人则勇猛刚直,急公好义,有着很强的血性,涌现出自成一派的“东乡武术”。

桐东,是开展抗日游击斗争的好地方。1940年,林立、鲁生、枞维先先后来到桐东地区,鼓荡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桐东抗日大潮。他们组建中共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后改为中共桐庐无县委)、桐东抗日游击大队、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和“三三制”桐东乡政联合办事处(后改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驻水圩村谢氏宗祠)。

对敌斗争总是残酷的。杨汉林、阙中一率领皖面事变200余名幸存的新四军指战员突围转移到桐东,随即,1941年农历元宵节期间,3000日伪军对桐东大举进攻,发生了“陈瑶湖之战”,中共桐庐无县委书记鲁生等40多名军政干部和600多名普通群众被杀害。后来,沿江支队参谋长兼沿江独立团政委胡继亭和中共桐东区委书记叶明(女),又壮烈牺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陈瑶湖之战”后,谢忠良和黄火星率领的新四军七师五十五团一部,林维先领导的中共沿江地委、新四军沿江支队司令部和沿江独立团等,又相继转战桐东地区。

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于194121日在给刘少奇、陈毅、彭德怀的电报中称:“去年十月,你们覆电谓:巢湖、瓦隔湖间不过百里,通过甚难,但现时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应极端重视之。”

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皖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达5年之久,直到全国抗战胜利。林维先、黄火星成为开国中将,谢忠良、杨汉林、阙中一成为开国少将。林立当年在桐东时的陈瑶湖籍勤务员周建华,在解放战争中成长为全国战斗英雄和二十四军副军长。还有,当年在陈瑶湖参加新四军的朱铁谷后来成长为二十军副军长。

桐东抗日精神可以归纳为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军民团结、鱼水相依的光荣传统。


二、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和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现状

桐东区旧址,即谢氏宗祠,位于郊区陈瑶湖镇水圩村,距合铜公路0.5公里。该宗祠建于1723年,距今近300年,旧址为典型的徽派建筑,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和东西两边院落组成,西侧院落建有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革命文物陈列馆(以下简称“陈列馆”)。旧址面积1251平方米,坐北朝南,硬山屋顶,覆盖小青瓦。东、西两边山墙砌筑马头墙,穿斗式梁架,前厅和中厅均有天井。撑拱、驼峰、平盘斗、雀替、象鼻梁等木构件及柱础等石构件,多采用浮雕或镂空雕的方式雕绘出山水花卉、鸟兽人物、戏文传说等图案,栩栩如生,艺术价值颇高。在解放后的一次文物普查中,省文物专家称谢氏宗祠为 “规模宏大,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皖江北岸第一祠”。

桐东区旧址产权属于当地谢氏家族,由水圩村民间组织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委员会负责维修和日常管理,陈瑶湖镇文化站和水圩村委会代表陈瑶湖镇政府行使文物保护、监管职责和陈列馆管理职责。

目前,桐东区旧址落实了一名文物保护员,建筑无重大损坏,消防无重大隐患。桐东区旧址已成为安徽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首批革命文物和安徽省首批红色(经典)旅游景区,是铜陵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多单位和部门,如文明、教育、关工等,都在此挂牌设立教育基地。

中共桐庐无县委书记鲁生烈士墓(以下简称“鲁生烈士墓”)面积100平方米,位于水圩村境内(陈瑶湖集镇花园中学对面),墓冢为标准烈士墓样式,台阶和广场均由大理石面层,现已成为安徽省首批革命文物和铜陵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较好。


三、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保护、管理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目前,前来桐东区旧址和鲁生烈士墓参观的,仅以有组织的、区域半径较小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小学校等单位参观为主,缺少普通群众和游客。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和发挥的原因在于:

一是进入桐东区旧址道路不畅。桐东区旧址位于水圩村圩西组,进入桐东区旧址的道路有三条,但其中的两条较窄,不能通过小型客车,唯一能开小型客车进入的道路只有一条,即从合铜公路陈瑶湖集镇段经前古自然村庄和星星幼儿园进入,但此条道路宽不足5米,且受20余户不同朝向的农房限制,道路曲折又无法拓宽,大客根本无法进入。参观者若乘大客前来,须在合铜公路下车,步行0.5公里进入,极不方便。

二是陈列馆软、硬件简陋和缺乏。陈列馆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室内陈设以文字、图片为主,且红色文化信息量小,更缺乏实物,特别是缺乏新四军指战员战斗使用过的文物,开国中将林维先之子林毅曾表示愿意协调捐赠一些枪炮、飞机等实物,但因相应的场地和设施严重受限,无法推进和实施。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字和图片也亟待补充和更新。此外,旧址缺乏相应的红色教育课堂和抗日斗争的沉浸式体验场所等配套设施。

总之一句话,能够“留”人的东西太少,极大影响了参观者数量的扩张和参观者受教育的效果。

三是建筑安全有隐患。桐东区旧址的建筑安全隐患分三小点,12019年曾发生过白蚁侵蚀现象,虽经治理,但一些木柱已严重受损,而且难免白蚁卷土重来。2、一些砖瓦已毁损。3、中厅三合土地面因长期受潮,已大面积长出苔藓,出现空鼓现象。但是,向省文物局申请维修项目时,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民间性质的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委员会不愿承担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费用的风险,镇、村则无力承担,导致维修项目难以申报。

四是管理机制不适应,经费保障不力。一方面,前面提到,桐东区旧址产权属于当地谢氏家族,其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和权威的机构,现有的民间组织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委员和陈瑶湖镇文化站、水圩村委会在目标上不尽一致,导致一些工作难以推进。另一方面,桐东区旧址每年文物主管部门拨付的保护经费只有1.5万元,除去支付消防器材更新和水电开支等,支付文物保护员的工资只有几千元,而当地政府财政困难,根本无力额外增拨相关经费,其他一些在桐东区旧址挂牌的单位,更缺少经费支持。


四、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对策

习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张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他还要求,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保护好、管理好和利用好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对于凝聚磅礴力量、谱写铜陵发展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桐东区旧址是铜陵市保存最好、体量最大、内容最丰富和在全省最有影响的抗日遗迹,建议市委市政府责成市党史部门牵头协调,并由市政府拨专款,一揽子解决桐东区旧址和鲁生烈士墓保护、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将桐东区旧址打造成铜陵市最厚重、最亮丽的抗日红色文化名片。

一是实施桐东区旧址畅通工程。避开村庄和农房,从合铜公路陈瑶湖变电所附近经汪家泊圩,架一条公路桥(或公路)通往旧址,公路桥(或公路)1200米左右。

二是创建“桐东抗日红色文化展示馆”和“多媒体初心大讲堂”。考虑文物保护的特殊性,在不改变桐东区旧址现有整体布局的情况下,将紧邻陈列馆北面的几间杂屋和部分空场利用起来,建设建筑风貌一致的大通间,与原陈列馆房屋统一重新布局,将“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革命文物陈列馆”更名为“桐东抗日红色文化展示馆”,并创立室内多媒体初心大讲堂。在室外西侧适当位置征地建设大型文物展区,作为展示馆的组成部分,布展飞机、大炮等文物实物。同时,开辟一些红色体验场所。

三是组织开展桐东区旧址新一轮维修。由市文物局负责向省文物局申报桐东区旧址文物维修项目,更换桐东区旧址遭受过白蚁侵蚀的木柱等构件和已损坏的砖瓦,修复已经长出苔藓的空鼓的三合土地面等。四是理顺管理机制。成立由陈瑶湖镇党委牵头的半官方性质的法人单位桐东抗日红色文化研究会,吸收热爱桐东区旧址保护的镇村干部和当地民间人士参与,将桐东区旧址和鲁生烈士墓保护、修缮、管理和利用的职责和职权统一赋予该研究会。

五是挖掘和讲好桐东抗日故事。如前所述,桐东抗日坚持时间长,涉及的我党和新四军单位与部门广泛,大小战斗频发,歼敌众多,已知的烈士级别较高,幸存人员中有不少人功勋卓著,是一座极为厚重的“富矿”。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责成桐东抗日红色文化研究会组织专门班子收集、整理、编撰和研究桐东抗日历史,见人见事见细节,结合时代要求阐释好桐东抗日精神。出版相关书籍,开展经常性的展示活动,办好初心大讲堂,设立专职解说员,以符合各年龄阶段和职业特点的语言讲述桐东抗日故事,提升受众接受度。灵活采用科技和艺术等手段丰富故事讲述方法,提升故事感染力。

六是强化日常管理经费保障。在本次由市政府拨款修路、建展馆和申请经费维修之后,每年由市、区文物主管部门拨款聘用一名支付足额工资的专职文物保护员,并承担桐东区旧址和鲁生烈士墓水电、消防器材等相关日常管理费用。

 

作者:周巨龙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关于进一步深化铜陵市铜官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
下一条 信息:千年拂尽五松山——李白、五松山、古铜都述论之五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