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聚焦铜陵
 
烽火狼烟路
发布日期:2021-06-18 9:16:44 点击数:934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铜陵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高举抗日旗帜,投入抗日热潮。特别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〇年这个三年,是铜陵革命力量大发展时期。党的组织发展了,军队发展了,群众组织发展了。那时在铜、繁、南一带我们占优势,有新四军主力部队一支队一团,二支队三团,三支队五团驻守铜陵。


皖南事变后,铜陵处于困难时期,最困难的是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三年。这两年,铜陵坚持抗战的斗争很艰苦,环境恶劣。敌前天门山、董家店、朱村、大尖山、张家冲、长龙山、顺安、玉楼山、鲢鱼山等地有日寇汪伪军据点;敌后陶村、坝埂头、犁桥、汀洲、胥坝、铜官山、扫把沟、新庙、铜陵县城、老洲、章家洲、大通等地都有日伪军据点;日伪顽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经过一九四一年的斗争,一九四二年的形势稍有好转。但到了一九四三年夏季,崔光汉、陈孝顺、王三麻子等公开投敌做了汉奸,客观上造成了形势比一九四一年更恶劣。由于铜陵大队在敌前敌后积极打击日伪,打击国民党自卫队,消灭了朱村、陶村等清乡队,到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五年,革命形势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即一九四五年秋季,因主力部队奉命北撤,当时皖南留下的近四百人的部队,从十月就开始陆续进入青阳、南陵、泾县、太平、石台、黟县等新的游击地区。留下坚持铜陵地下斗争的干部和部队就更加艰苦了。

一、 铜陵党的领导

一九四一年冬季,皖南特委调我到铜陵敌后县委工作。皖南事变前,我在铜陵县青年抗敌协会工作。皖南事变中,我突围到无为县白茆洲根据地。

一九四一年三月间,皖南特委李步新同志,组织部长张伟烈同志找我谈话,要我去繁昌工作,打开局面,建立政权。一九四一年七、八月间,繁昌成立了两个县委:繁昌敌前县委和繁昌敌后县委;敌前县委书记李铁民同志,组织部长王文石同志,军事部长金涛同志,宣传部长是我。当时,皖南特委机关驻繁昌敌前县委的朱冲地区,李步新和黄耀南等特委负责人都在朱冲、周冲等地。国民党五十二师勾结日伪,多次在夜间包围偷袭朱冲、五杨冲等地。

李步新、黄耀南两同志又找李铁民、王文石、金涛和我四人谈开展工作的问题,大体是,孙村、周冲、朱冲等地的斗争必须坚持下去,留王文石同志在这一地区负责,同时指出,工作区域必须向东向西发展。向东发展,成立南、繁、芜工委,由李铁民、金涛同志负责这一地区的工作,李铁民任书记;向西发展,成立铜繁边区工委,我任书记,罗起等同志为委员。要铜繁边区工作连成一片,同时要设法在十里厂建立交通联络站,打通大江南北的来往线路。

一九四二年冬,铜陵敌后县委成立,书记张世杰,副书记朱农,宣传部长陈尚和。这时,皖南特委又要我担任铜陵敌后县委组织部长,同时仍兼铜繁边区工委书记。皖南事变后,皖南出现了一段黑暗时期,斗争极为艰苦,惨痛的历史教训,要认真记取。

一九四二年,铜陵敌后斗争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巩固了原有凤心、石佛、民和、汀洲、忠信、安平、胥坝等地工作;恢复了柴塘、羊山、董家店等地工作。开辟了十里厂、望江垄、永丰圩、流潭圩等地工作。我们重新组织了游击队,开始只有十几个人,由朱荣生同志当队长,张怀远(后叛变)当副队长。有了这支游击队,积极打击日伪顽、镇压汉奸,提高了群众斗争情绪,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抗日队伍,游击队很快就发展壮大了。当时铜陵敌前县委书记是王卓同志,组织部长汪明(后叛变)。铜陵敌前有一个大队,大队长是巫希权同志,大队政委是杨明同志。

一九四三年春,敌前、敌后县委合并,成立了铜青南县委,张伟烈同志任书记,杨明同志任副书记兼铜青南大队政委,朱农同志任组织部长,我任宣传部长仍兼铜繁边区工委书记,许达抱同志为铜青南县委委员兼青北工委书记。

一九四三年秋季,张伟烈同志抽调特委任组织部长。这时,铜青南县委,书记杨明同志,副书记朱农同志,我任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程式同志任宣传部长。

一九四四年春节期间,皖南地委在无为白茆洲中垄召开了四个县县委书记、组织部长会议,即无东县委、无南县委、南繁芜县委、铜青南县委。杨明同志和我去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地委总结了一九四三年的工作,对铜青南县委提出了工作要求:要积极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扩大敌前根据地,巩固敌后根据地的建设。

一九四四年夏季,皖南地委在无为白茆洲五号召开会议,铜青南县委是杨明同志和我去参加的,南繁芜县委是陈云飞同志和张世杰同志参加的,还有皖南支队团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开了四、五天,主要是汇报工作、总结经验。当时,皖南的形势是大发展的形势,铜青南地区也是大发展的形势。一九四四年,铜陵包括青阳、南陵一些地方在内,有党员一千二百至一千三百多人,党组织在铜陵的每个乡都建立了。原来工作最薄弱的董家店那里,以及靠近荻港那里的永丰圩、十里厂等地,到一九四三年前后也建立了党的支部。党员较多的在民和、凤心、石佛、安平、忠信、犁桥、顺安、朱村、天宝等乡,每个乡都有党的支部组织。乡支部书记兼任民兵指导员,区委书记兼任民兵教导员。


一九四四年夏季,皖南地委决定,杨明同志任铜青南县委书记,张世杰同志任副书记,朱农同志任组织部长,李可夫同志任宣传部长,傅家盈同志任县委委员、总队副。这时,我已调到南繁芜县委工作了。

一九四四年,大约在秋季,皖南地委、皖南支队司令部从无为白茆洲南迁,进驻铜陵舒家店,加强了皖南地区党和军队的领导。

二 、铜陵武装斗争的发展

铜陵武装斗争从一九三八年起,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一直没有停止过,部队的发展,有时快,有时慢,波浪式的向前发展。虽然日寇和汪伪多次反复搜索、扫荡,但铜陵的抗日武装斗争发展了。皖南事变前,新四军主力部队一支队一团,二支队三团,三支队五团,均先后进驻铜陵,党派干部到地方,领导地方武装发展。


一九三八年章啸衡同志组织了沙洲游击大队,有四个中队,四、五百人,以后叶为祜同志组织的游击队,地方民众前后参加游击队的大约有六、七百人。一九四二年组成铜陵大队,大队长巫希权同志,政委杨明同志,大队副叶为祜同志。下面有三个中队,一中队队长杨宁同志,二中队队长陈栋同志,三中队队长查富德同志。

皖南事变后,一九四一年、四二和四三年间,铜陵敌前、敌后的斗争是异常艰苦的。面对敌、伪、顽的多次包围、清剿的现实,由于有党的领导,群众的支持,特别是有本地干部居多的特点,铜陵的抗日武装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武装队伍还得到了发展壮大。这期间,地方游击队前后几次上升到主力部队,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参加新四军的大约近千人,这是铜陵人民对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

在新四军主力部队与地方抗日武装的密切配合下,打击与消灭敌伪军,很多战斗打的也非常漂亮。一九三九年新四军一团在朱村,全歼敌人二、三十人,缴获两挺机关枪、数十支步枪及其它武器,彻底摧毁了朱村的日军据点。一九四〇年秋天,日寇扫荡铜陵凤凰山、三条冲等地,新四军三团在新桥头消灭敌人数十人,缴获了很多武器。一九四二年,我军消灭新庙伪军据点,全歼伪军。一九四二、四三年,铜陵大队打掉和消灭国民党钟鸣区区公所、陶城乡乡公所、凤凰山乡乡公所、朱村乡乡公所、自卫中队或清乡队,摧毁这些据点,扩大了根据地,大长了我军的战斗力。

在艰苦卓绝和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我们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革命战士和党的干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特别是一九四三年七月十七日,范家湾战斗,大队长巫希权同志,大队副叶为祜同志,区委书记罗建新同志,税务局长陈孝恺同志等,一共牺牲了二十八位同志,给铜陵部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还有陈益卿、徐一焕、孙太然、汪俊美等同志被捕,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他们坚持斗争,英勇不屈,壮烈牺牲!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回顾这些艰苦岁月斗争历史的时候,更加怀念这些牺牲的战友和同志 … …

三 、铜陵的政权建设

一九四一年,铜陵敌后政权建立了有我们党直接领导的两个区政府:一是沙洲区政府,一是凤心区政府。沙洲区区长程式同志,凤心区区长陈益卿同志。陈益卿同志被捕牺牲后,凤心区区长由姚少英同志担任(代理)。

在敌前,有顺安区,区长孔亚东同志。一九四二年又成立了童埠区区政府,区长陈中民同志。敌前有茗山、天宝、朱村、顺安、湖城等乡;敌后有民和乡(乡长胡觉非)、石佛乡(乡长郜德恩)、栖凤乡(乡长崔应爵)、忠信乡(乡长查道仁)、汀洲乡(乡长包善贤)、犁桥乡(乡长文义祥)、流潭乡(乡长姚少英),洲上有胥坝乡(乡长古焕时)、安平乡(乡长叶为贤)等政权组织。从一九四四年夏季到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铜陵县全境,除日伪军的据点,我们都建立了区、乡政权。

一九四三年秋冬之际,根据形势的发展,皖南特委要我兼任“铜青南办事处”主任。一九四四年春夏之交,在镇压汉奸崔光斗等人时,我以铜青南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去现场作了讲话;为震慑汉奸卖国贼,并以“铜青南办事处”的名义发了布告。

当时上面有“临江办事处”,是皖南行政领导机关,机关驻地在无为县。一九四三年办事处主任是张伟烈同志,副主任陈益卿同志。临江办事处管辖铜陵、繁昌、无东、无南等四个行政办事处。铜繁一带还有个船舶管理处,专管船只的。

一九四四年秋季,皖南地委机关进驻铜陵,随之成立了皖南专员公署。一九四四年“铜青南办事处”正式成立,主任张世杰,不久改为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是皖南较早的、完整的抗日民主政权,县长张世杰同志。皖南专署专员先是江干臣同志,后是江靖宇同志。

图片

专员公署驻张家冲,地委机关、支队司令部驻上山缪村。从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五年北撤前,是皖南大发展时期。

在皖南地委领导下,南繁无、铜青南、泾南、南芜等地区,同贵东、贵西基本上连成了一片,这是皖南事变后最好的兴旺时期,党组织发展了,部队壮大了:皖南支队有两个主力团,铜青南、南繁芜、泾南、南芜等地区,还有一个大队。有县政府、区政府、乡政府,政权巩固了,根据地扩大了!

四 、铜陵抗日群众组织

一九三八年我们铜陵的每个乡都建立有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以及民兵武装(当时不叫民兵,叫猎户队)等抗日群众组织。皖南事变前,铜陵青抗会主任是周坚凯,副主任是王陶安,我是组织股长,牧承前是宣传股长,胡绍祖是后勤股长。皖南事变后,王陶安、牧承前、胡绍祖三人都叛变投敌了,牧承前还做了国民党铜陵县县党部书记长,成了可耻的军统特务。

铜陵县青抗会有一个青年抗敌宣传队,二、三十人,队长周坚凯同志兼任,副队长由我兼任。宣传队员大部分都是青年学生,如姚惠芬、王明亮等;其中,王明亮同志在皖南事变突围时牺牲了。

一九四〇年夏季,铜陵敌后成立了青年抗敌委员会,周坚凯兼主任,我兼副主任。尔后,又建立了青年营,营长陈孝恺。

一九四五年春节刚过,皖南地委在铜陵县上山缪村召开了三天农民代表会议,会议由黄耀南同志主持,梁金华同志讲了话。

铜青南是朱农同志去的,南繁芜是我去的。这次会议还选举了皖南农会的领导机构。

铜陵地区的抗日群众组织也是同党的组织一样,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同日伪顽坚决斗争,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也遭受了三次大的破坏。第一次,皖南事变后,铜陵敌前、敌后遭到破坏;第二次,一九四三年夏季,崔光汉、陈孝顺、王三麻子公开投靠日寇当了汉奸,带日伪反复扫荡捕捉我地方党员干部;第三次,在抗日战争胜利皖南新四军北撤后,铜陵的党组织、群众组织全面遭到了破坏。

在坚持中开展斗争,在斗争中求得发展。统一战线是一大法宝。抗日战争时期,铜陵党组织的统战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有些开明士绅及一些中小地主,能站到我们一边,对付日寇和吴智和的汪伪军。有的帮我军传送情报,买我军急需的紧缺物资等,有了这方面的帮助,才能使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

图片

对日寇汪伪及汉奸要坚决打击消灭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瓦解他们。这方面,分化铜陵的日伪军工作也做得比较好。必要时,派可靠的党员干部打进敌人的内部,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有一段时期,我们通过关系,派进到敌人内部去进行工作。地下党员姚昆林同志就打进了张家冲日寇据点,使我们掌握了一些日寇的行动,避免了较多的损失。坝埂头在伪警察所工作的共产党员陈贻卿同志,还是在坝埂头鬼子洋行工作的共产党员胡大坤同志,黄兴圩当伪保长的共产党员陈国泰同志,都是领导动员他们打入日伪军中进行工作的。他们出色的情报工作,为我军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铜陵县城有个保长马玉栋,他家住在东门五里亭附近,他常在城内收集日伪顽的活动情报,因情报翔实,对我们的行动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铜陵县的中心地带,有两个天然湖泊 —东湖、西湖。

这两个湖泊中间有水道相通,实际上是连成一体的。抗战时期,我们利用这一天然屏障,开展游击斗争,取得了绝佳的成效。同时,为避免日寇伪军的残害,为沿湖百姓跑反,提供了安全的隐蔽场所。一九四三年的冬季,有一次,日伪准备扫荡东湖、西湖,马玉栋先生及时把消息传送到我们的手中,我们部队作了准备,避免了重大损失。

顺安伪警察所所长周世德也是共产党员,他的情报工作做的也是非常好。我们坚持敌前斗争,他将敌人的行踪摸的十分清楚,为掩护我党的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家冲日伪军据点,除了姚昆林同志,我们还派了共产党员佘春喜同志,共产党员陈良恺同志,他们在伪军中,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副班长。他们的情报工作同样做的出色。张家冲是日寇的大本营,正因为他们的苦心工作,使我们能及时掌握敌情,取得了斗争的主动权。

抗战八年,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五千万伤亡为代价,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们要世世代代纪念这个伟大的胜利!

 作者:陈爱曦     整理:姚新年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脫贫攻坚后的柳峰村新貌
下一条 信息:致敬 铜陵英雄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