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离开家乡已经三十余载,家乡古戏楼常常在梦中出现。一个初春,阳光明媚,我应朋友之约,再一次踏上家乡这块热土,我们从东联镇玉楼中学出发,从水稻田埂走过,春风中,田野里小草已经露出嫩芽,春天踏步向我们走来。
再走三里路,我来到了新修缮的古戏楼。古戏楼静悄悄地伫立在土岗上,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石雕的门当和外墙檐上的木雕,虽然风范依旧,却布满岁月留下的印记;虽古韵犹存,却无法掩饰风雨磨砺的痕迹。从门楣上墙缝里生发出来的藤蔓,似老人的发须在风中颤抖。赵氏宗祠石阶左侧放着一块牌匾,走近一看,这块牌匾是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上方是“中国传统村落”标识,标识下方是中国传统村落和东联赵氏古戏楼,“楼”字旁刻印“二维码”,我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立即显示出赵氏古戏楼的简介来。
眼前赵氏戏楼坐北朝南,前门有广阔的广场,西侧有三十余亩面积河池,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紧临水浒庙、大墩赵和上头墩三个自然村,共135户、520人,全都以赵姓为主。该自然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赵氏戏楼主体建筑为一幢三进两层一合院,一中厅。即前是戏楼,四合院、中大厅,后为祖牌位楼,中有大井。我们在古戏楼的一角,见到了一位古戏楼值守老人。我和他攀谈起来,对于古戏楼的历史,老人侃侃而谈,南宋末年赵家祖先不惜血本,将钟鸣独山原本也是赵家祖先修建的戏楼拆除,照此模样再在水浒境内修建起戏楼,戏楼并非简单的拆迁,而是要创新,重彩浓描。为铸就生存力、吸引力都强的古戏楼,赵氏先祖中被推举担此重建重任的能人们从青阳、南陵等地请来数名高水平的木、雕匠,购来优质木料、小瓦、青砖等材料。仅戏楼顶造型,他们就派人不远万里赴北京参观故宫,最终仿其模样,建造了轿似的楼顶。建造时,数名建设者挥汗如雨,树柱、放横条、修檐……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气势恢宏的前进戏楼,包括四合院、中大厅的中进及后进祖位楼如期拔地而起,总面积共约900多平方米。作为主体戏楼的一字排五间,上下两层,全是由木桩、鼓壁、横条、椽子等相互连接。楼上一块面积近百平方米的戏台,两边属化妆休息间,演员可以从两边自由出入尽情演戏;气派的戏楼随处可见形象逼真的图像,雕刻的人、物、龙、凤、狮等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实属罕见的艺术珍品;中进内有约500平方米的中大厅,可供千人看戏,此厅距后进中间一口天井两旁是供戏迷休息的厢房;后进祖位楼一拖三间,与前、中进浑然一体,上下层分别摆放赵氏祖宗牌位,院内及边上还摆放各式石雕。逢年过节,历代氏族都来这戏楼举行祭祀活动,司仪祭礼,祭毕演戏,以纪念族祖,寓教族孙,弘扬族礼。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中厅和后楼却于1983年冬被莫名地拆除,只留下形单影只的赵祠戏楼。2014年,赵氏宗祠以“赵氏古戏楼”申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功后,2016年获得国家财政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的支持,在修缮完成赵氏宗祠内的赵氏古戏楼主体工程之后,水浒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要求,又将赵氏宗祠前后和附近水面、民宅打造一新,修通了道路,兴建了水中曲桥、亭阁等。昔日锣鼓齐鸣的辉煌竟成了戏楼六角型顶棚上的一个个岁月的符号,对于赵氏家族而言,无论是你帝王将相,纵为才子佳人,在梨园舞台,其实都是一个匆匆过客,终会淹没在历史记忆尘埃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古戏楼经重新修缮后,楼面不但恢复了历史风貌。映入眼帘的古戏楼,是一部历史文化传承,它不仅传承了赵氏家族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铜陵农耕文化千百年来的变迁与发展,是铜陵市义安区至今保存最好的“民间国宝”。春访赵氏古戏楼,在这座坚守千年的古戏楼前合影留念,感受人类文明历史文化的辉煌,保护铜陵历史遗迹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