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写在拙文阅读量超过五十万之后
发布日期:2023-2-20 8:33:04 点击数:1303

我的长篇纪实小说《满架蔷薇一院香》的语音版,前天阅读量已经超过五十万了,而且还在以每天三百多的数字增长着,那种高兴,不亚于看到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一天天健康成长。

写这纪实小说是我退休前的打算,我的父母是铜陵县的老教师,父亲是铜陵县第一任教研室主任,我是铜陵从教近四十年的语文教师,为农村基础教育摸爬滚打近三十年。两个弟弟也走上教师之路。

进城后,始终难忘那些在农村基础教育环境中,吃苦耐劳、尽心尽力为农村孩子成长、为农村基础教育做出贡献的老教师们。他们经历的艰难、承受的压力,是现如今青年教师难以想象的、他们为铜陵教育发展传承,做出的贡献,理应被后人知晓。他们中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老教师已经陆续离世,第二代也已老去,再不记录下来,那些记忆就会被岁月湮没。

带着这种急迫感,我开始写这一纪实小说,考虑到现在都进入智能时代,网上投稿、网上交流是主流运作,我只得拿出“八十岁学做吹鼓手”的精神,在女儿帮助下,快七十岁学会了用电脑,在写稿、修改过程中发现,确实比手写方便、快捷。写写改改,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打印出十来本,让有关人修正。它的推出过程较曲折。那时先生还在世,他的一个下属在我过去的学生那里,看了这本书,很感兴趣,他说:“这书有意义,记录了铜陵农村近六十年教育发展过程……这类题材很少,我想把它改编成电视剧……你帮我联系作者。”

学生的电话,让我非常兴奋,因为文学作品近年进入很难发表的时期,凡刊物,已是非名家,不看稿、不用稿的地步。虽说八、九十年代我在刊物也屡发作品,但终究是无名之辈,这次写的又是冷门题材没有跌宕的情节,难受欢迎,有这样的消息,怎不让我大喜过望!

我先生却泼我冷水:“他曾是郊区干部,若知道你我的关系,肯定不会继续找你。”后来果然如此。原来先生在位时因工作追责过他。

后来,一个在市纪委工作的学生,看过这书也感兴趣,帮我联系市文联,由他引荐,第一次与铜陵文联某人接触,碰了一鼻子灰,也不怪,无名作者、冷门题材,能指望谁帮你推介?

二零零年六月,先生突发脑溢血去世,我顿时如跌深渊、万念俱灰。可是女儿不断提醒:爸爸以前那么支持你写出来,把它推出去,也是他的心愿吧……纸刊发表难,可以自费嘛。

我不太情愿,虽然不少人走自费的路,但我知道,自费不但费钱,还费时费力,仍要自己组织推介、自行发售。我亲眼见有个作家因名气不够大,家里存书堆积如山,只得拉下脸四处求人买。

女儿不断地在网上找信息,终于有一天看到汇文出版社,在召集文学作品做语音版的推介,可是我对语音版式不感兴趣,觉得书就是书,看书就是拿本书看,语音版,这算什么?

女儿非把那个女编辑的微信转给我,我只好勉为其难地去交流,几个回合下来,编辑说服了我,她说:现在中青年都是在手机上点击听书,因为随意方便快捷;多少老人都渐渐在网络或手机听书,因为视力渐渐退化,她还说因为现在年代剧、家庭剧渐受欢迎,我是看到你的作品有这些因素,有合作的前景,所以才诚心与你联系……

我接受了她的提议,签下合同,一切由他们负责,点击量达到一定时,给予收益,如果另有合作意向,再与我分成……

挺好,省事、还快,不到三个月,二零二二年二月就出来了,还给了十本书,印刷装订精致、封面设计唯美,体现了满架蔷薇一院香的意境。女儿给我手机下载了语音版,我过半年都没听。

直到一天,女儿说:“妈,快看,阅读量已经超过三十万了!” 啊!我打开一看,真是!而且有好多留言,评分也给了九点八,与最高分只差零点二了……
女儿再次劝我:你也听听嘛,真不一样。我才点开听起来。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听书与看书太不一样了。出版方组织的播音团队很优秀,尤其那男主播,音色纯净自带混响,加上那逼真的拟音效果,竟把我带回那解放初大通的小家,七十年前,那沉重的一幕一下展现我的眼前,我的眼泪不由自主流了下来……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晚直听到深夜,沉浸在那过去的曾经。
直到听第三遍时,我才有心思去看那每章后面的留言,这些留言竟又带给我第二重享受。
在“我的第一任校领导”那章后面,有个留言说:“竟然在文学作品中看到我父母生前那忘我工作的形象……真不知怎么感谢作者。”天啦!鲍心一校长,是我走上农村教育之路的第一任校长,他身患重病,仍与妻子坚守在铜陵东牡岭水库之上的农村小学,一直坚持各科的正常教学……这是他们子女的留言?我好欣慰,又十分后悔,没有早点听,没能与他们及时交流。
有段留言:“您是我终生难忘的老师,不是您,我不会顺利而坚定地走上从业之路,可惜您还有我一生难忘的事,您却不记得,没写。”他的话让我一个老教师很欣慰,他是我在钟鸣的学生,我曾三次登门劝说他父母让他复学,我没有写,是因为作为教师这是太平常的事了。

最让我欣喜的是,太多的留言是:“感叹那时教师在艰难中的坚守、在各种复杂情况下,不放弃对教学的认真、那种对教师工作的满腔热忱。”不少人说:“虽然不像一些网文那么抓人耳目,但能让人静下心来,听后深深感动,得以净化心灵。”“听听这个别样的故事,了解、致敬那些默默付出的人。”“……这是部历史感厚重的好书。这其中的教师故事,见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在艰难年代的发展历程。”还有的说:“作品把我带回曾经的岁月,真留恋那淳朴真诚的年代、火热的教学生活。”这定是与我有相同经历的读者。有惊叹那已不复存在的、著名的池州师范:“对学生的教育培训竟然那么扎实全面,还能侧重顾及到每个师范生的特点……”

看到这些留言,我心中十分欣慰、好生满足,我的付出没有白费,能让全国天南地北的读者,知道建国初期乃至九十年代,铜陵农村公民办教师是如何为教育付出的。

当然有时也有小小的不快:我写老洲乡在六十年代初,因为文化娱乐体育工作太出色,被评为全国先进模范,获得国务院表彰,奖励了一台黑白大电视机,有人留言说“这也太假了吧?那时有电视机?”虽然主播也帮我说明,我还是留言怼了他。还有一个留言说:一个继父对带来的两个孩子能这么好?还不知有什么居心呢。气得我留言说他:请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到这时,我十分后悔,没有及时收听,那样我会跟上一些读者的进度,与他们好好交流、也能及时回答他们的疑问,但我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自己跟上了阅读形式、阅读潮流快速发展的脚步,接受了语音版的出书方式,让自己的作品能方便快捷地与读者见面,不仅让我省去了诸多的繁杂的过程、还让我享受到过去没有过的愉悦。

假如我还死盯着出纸书的方式,只怕到现在还没有影子,且四十年来也在刊物、报纸上发过不少文章,但从来没有像这次,能看到读者的反映,还能与读者交流,更让我知道,在这文学形式飞速扩展的年代,虽然各种题材目不暇接、有的写法深邃莫测,然而仍然有不少人甚至年轻人,喜欢这种接地气的平凡题材、青睐这种宛若静流的写法。

我还希望身体能好起来,回趟铜陵,拜访杨道楠、曹良志、胡秉义等教委的老领导,老洲的章尚文老校长、拜访吴桂英、方来和等众多老教师……把这语音版亲手转到他们手机上,让他们也能回顾他们值得回顾的往事。

作者:刘蔚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难忘的采访考察
下一条 信息:春访赵氏古戏楼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