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聚焦铜陵
 
铜陵曾是这些顶流名家的福地
发布日期:2023-03-30 8:46:18 点击数:2033


河山锦绣,名人辈出,五千年文明朗照的大中国,可以说遍地风流,处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阅历浅薄,孤陋寡闻的我,自然对家乡铜陵文化胜迹格外关注,情结深深,得知结缘铜陵的名家宗师的奇闻逸事,总念念不忘,萦怀于心,惊艳惊喜惊叹。尤其是唐宋时期往来古铜地的李白、金乔觉、王安石、欧阳修、张孝祥等,总感慨铜陵怎么就成了这些顶流名家的福地呢? 

李太白的幸运地


铜陵,夏、商时属扬洲,秦属彰郡,汉先后为丹阳郡春谷、陵阳县,隋唐属南陵县。也就是说李白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一个叫做“铜陵”的区划,只到唐朝末年,朝廷对南陵县行政区域进行过一次调整,从南陵县划五个乡成立义安县,到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义安县更名铜陵县,始才有铜陵县以及衍生至今的铜陵市了(本文所述铜陵皆指今铜陵市辖地——含2016年划归的枞阳县)。据学者考证,李白一生来铜陵(铜地)至少有四次。而我们仅从李白的诗歌中便可得知铜陵是李白的幸运地。

一是唐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那年,李白就是从唐南陵属地今铜陵“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从一介平民一步豋天进入唐中央朝廷的。这从他的名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可以得到证明。因缘际会,无论如何,铜陵毕竟是李白走出蓬蒿,时来运转,梦想成真,发迹发达的宝地。

二是李白数次游历铜陵,亲眼见到了冶铜的宏大场面,因此写下了“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在《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一诗中,历史上第一人第一次描绘出了当时铜陵无比壮观的治铜景象。这可是中国诗歌史上写铜工业冶炼的开山之作!毫无疑问,这为李白的诗歌增添了异质光彩。对于诗人李白不可谓不是一种幸遇、幸运。

三是李白娶了(同居)一个刘氏(南陵籍今铜陵籍人)女子,李白26岁时入赘许家,妻子许氏为已故前宰相许圉师孙女。许氏生了一儿一女,知书达礼,对好游耽酒闹事的李白十分宽容,可红颜薄命,十年后不幸病逝。李白辗转山东后举家南迁到了南陵(今铜陵地),与刘氏同居了。可天天诗酒出游从不顾家的李白,怎不让带着前任的两个孩子的刘氏怨气冲天?“三观不合”,反差太大,所以李白在诗文中也多次对刘氏斥责嘲讽甚至谩骂。

这对李白有益有幸乎?我年轻时在安师大读书,教世界古代史的老师讲过亚里斯多德的一则典故至今难忘。说亚里斯多德妻子脾气暴躁,一日亚里斯多德正跟来访的客人探讨学问,忘了时间忘了干家务活,妻子不顾情面直接黑着脸来到面前大叫大嚷,弄得客人只好起身告辞,亚里斯多德不好挽留,笑着说现在是电闪雷鸣,待会儿应有倾盆大雨。话未落地,只见妻子兜头便是一盆洗衣水泼来。亚里斯多德后来对人说,娶个脾气好的老婆,你可能成为一个幸福的庸人,但你娶个脾气坏的老婆,你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哲人。想想李白何等聪慧,一定通过刘氏吸取了生活的种种经验教训。事实上让李白更清醒地看到了生活的真面目,坚定了李白必须进入朝廷为官和找一个许氏那样的妻子,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因此我以为在铜陵遇刘氏对整天诗酒浪漫的李白来说不失为一副清醒剂、一回当头棒喝、一种小确幸。

四是李白晚年穷愁潦倒时在铜陵被普通百姓接济礼敬,让一生极为浪漫派的大诗人李白写下了一生少见的“最杜甫”的诗。761年秋天,寒意愈来愈深的秋天,已过花甲之年,刚从流放地被大赦而辗转到达铜陵的李白,被五松山下荀媪——荀大娘接到家里住下。那夜“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李白一生写过这样的诗吗?有过这样的“惭”吗?《夜宿五松山荀媪家》一诗,对于李白来说是一个特例。这是李白存世1100余首诗中惟一一首不“飘逸”的诗,见泪水的诗。这一首诗有纪录片的风格,有诗圣杜甫《三吏》《三别》的回响。也正是这首诗,多维度的丰富了李白的诗情,让后人读出了李白的深情、深刻、深邃情操与诗人的平等、真挚、高尚品格。这能否认不是铜陵这方水土、人事、风情冥冥中予李白以幸运的大赐予吗? 

金乔觉的得经地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四大佛教道场,即峨嵋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佛教道场有三地供奉的都是佛教传说中的高僧大德,如峨嵋山的普贤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普陀山的观音菩萨,惟有九华山的金地藏菩萨却是有名有姓的俗人修行成佛的。这就是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国王金氏近族金乔觉。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金乔觉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 初抵江南,卸舟登陆,几经辗转,卓锡九华。相传金乔觉“卸舟登陆”上九华山的落脚地,就是今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古代从长江进大通青(阳)通(大通)河口登陆上九华山,这是唯一通道。金乔觉行脚僧一是看上青通河口的神椅山风水——金乔觉之前曾在大唐长安留学,汉学功底匪浅。二是为上九华山修行做好必要准备。

于是结庐神椅山,盘桓多日,交往佛家僧徒居士,后来的神椅山生出了一座寺庙并日益香火鼎盛的大士阁,居然成了相距九华山佛教丛林的重地——九华头天门!僧俗两界一致认为这是纪念金乔觉和崇敬金地藏的因果。有学者考证也就在这时金乔觉得知甚至结识了铜陵古地的名佛徒居士俞荡,并请俞荡为他抄录翻译了《华严经》《宝积经》《涅槃经》《般若经》等佛经。唐代著名的隐士——金乔觉同时代的青阳县人费冠卿在他的《九华山化城寺记》(《全唐文》收录)里记载了此事,说金乔觉“素愿写四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俞荡等写献焉。自此归山,迹绝人里”。金乔觉日后傪行成金地藏大菩萨,与铜陵人俞荡等人抄经译经有着佛缘广大的加持。 
王安石的起飞地

北宋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稍有中国文史知识的人谁不晓得这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就连伟大的列宁都称颂他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
据《江南通志》《池州府志》、明嘉靖《铜陵县志》《五松胡氏宗谱》记载:青年王安石曾应铜陵乡绅胡省一重金相聘,来铜陵顺安讲学。讲学时间约为1039-1042年,王安石19-22岁时,之所以来铜陵讲学,主要原因是父亲王益(时在南京江宁通判任上)病逝,留下二个妻妾十个儿女。家中日子实在没法过了,王安石在他后来的诗《忆昨》中曾云:“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靠紫金山野菜度日,加上铜陵人盛度(北宋景佑年间任知枢密院事)1039年致仕告老还乡,得知乡绅富豪胡省一四方求人教授自己的儿孙,本就跟王安石爷爷父亲有所相识,又了解王安石的家庭困境和少年聪慧的王安石,便推介王安石到胡省一家游学家教(取民间盛度推荐一说)。胡省一为此还在老家晃灵山大明寺旁新建了一座教学讲堂——逢原堂,把自己比王安石还大二岁的儿子胡舜元和直系子弟都交给了小老师大先生王安石。此后,从这里走出了胡舜元及其女婿、侄孙等七位进士,史称“一堂七进士”。
王安石在铜陵大约有三个年头,一边教富家子弟,一边自己钻研学问,同时还考察民情走访乡贤名士(如造访乡贤泡桐研究大家陈翥和钟鸣叶山名士叶公等)岂止教学相长,大大拓展了青少年王安石的视野和心胸。尤其是胡省一乡绅富豪的追求与周围富豪迥然不同——别的富豪子弟打猎游玩,挥霍人生,并再三嘲讽胡家等乡民不是读书种子,读书无用,改变不了命运的情况下,胡省一仍坚守教育出人,学有大用,利家利国的思想。这对青春期“落难”的王安石,人生紧要几步当口的王安石,有着莫大的鼓舞和深深的启迪作用。这在王安石于铜陵留下的多篇诗文和后来替胡舜元祭祀胡省一的祭文中都有印证。特别是王安石在大明寺旁写下的《题灵窦泉》一诗:“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望霖雨,谁知龙向此中蟠。”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这是青年王安石在“借题发挥”,托物言志,也显露了日后自己蟠龙出海,普济苍生的大愿。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年即1042年,他就离开铜陵了。22岁不到的王安石一举考取了进士第四名。所以我们有理由说王安石在铜陵的游学,有力的助推了王安石的展翅高飞。
欧阳修的开悟地

欧阳修,中国几乎无人不晓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又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1045年,因参与之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遭致失败。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为他们打抱不平,上书分辩,也因此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1046年的仲秋时节,一向以言佛为耻的滁州太守欧阳修,携三五同僚好友慕名前来今铜陵市枞阳县的浮山,想会见浮山上的大和尚大智者远禄公。一看海拔不过二百米到处灰褐火山岩壁的浮山,还没有滁州琅琊山“林壑尤美,蔚然深秀”。在游玩过佛殿华严寺后,素然寡味的便与同僚在今会圣岩下下起围棋来。未曾料,一旁静观欧阳修的华严寺主持远禄公早有了渡人证道的心思,一局终了,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按耐不住地向远禄公请禅说法——我揣度,欧阳修来访浮山,主要目的也就是想会会同样大名鼎鼎的法远远禄公(应该是范中淹“同志”的吹风推介——范中淹早前就赏识远禄禅师了,远禄坐寂后,范中淹还为他写下了评价极高的墓志祭文——浮山会圣寺边的碑刻现仍依稀可辩)。

一要求证远禄公是否像传说的那么神奇,二要为难一下远禄公如何说“说不得”的佛法禅道,三要借助浮山这方奇妙山水疗养一下自己郁闷的心灵,解颐开怀。要知道,被贬滁州的太守欧阳修差不多成了个醉翁,正当盛年40岁的他虽在《醉翁亭记》中,通篇皆乐,可明眼人谁又读不出他的有志难伸,借酒浇愁,苦不堪言呢?何等智慧的远禄公,敲钟升座后大讲特讲起如何下围棋,并借助欧阳修刚刚的落子走势,对垒鏖战,双方各显其才,破局、做活、渡劫、收官、推枰、复盘,指东说西,喻大于理,既清晰明了又云山雾罩,何等慧根的欧阳修,醍醐灌顶般醒悟,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并感叹有加地对同僚说:“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禅宗正脉》)

法远在浮山因棋说法,从此改变了欧阳修往日轻谩参禅佛法的心理,继而宣扬佛学,护持佛法,修习禅道。将儒释道兼收并蓄,融汇升华,终成一代文章宗师,千载不朽名家。 
张孝祥的恋情地

铜陵市下辖的枞阳县,有一座声名远播的中国“第一文山”——浮山。

浮山历史上是佛教名山,也是道教名山(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自唐以降,更有络绎不绝的诗人名流大家到此游历、学习、修炼。其题诗留句摩崖石刻犹存400余幅。当然当今浮山还是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儒、释、道三教荟萃,峰、崖、洞百景并存。可很少人知道浮山还是一座凄美的情山!

绝大多数游客都不明了浮山的张公岩为何等景观。张公岩是因南宋张同之所谓学道飞仙之岩。张同之并非什么名道大仙,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他爸——他爸比“我爸是李刚”的名头大,官也大,其父张孝祥是南宋“三元会试”第一人!名垂青史的大词人。据说把秦桧孙子内定的状元挤了,把临安府尹一一直辖市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女儿凉了。原因是张孝祥不仅是天生的才子还是天生的情圣,16岁不到就把16岁刚到的浮山脚下李庄的美女李氏恋上怀上了,很快李氏在芜湖就诞下男婴张同之。没成想23岁张孝祥过关斩将就一举成名,被宋高宗钦点了状元郎,但张孝祥可不是秦香莲的丈夫那个负心郎,结果却因家族官场种种变故成了位“负心郎”,被迫将自己心爱的妻儿遣送回了浮山。

其间的“被迫”之情节故事远比陆游唐婉还曲折凄婉。可怜的李庄美女矢志不渝的在浮山当起了道姑。黄口小儿张同之成了道姑身边的小道童。小道童在母亲的悉心调教下,成年后竟考中了进士,先后为官知舒州,江南西路转运判官。为自己失去一切名分的生母争得了朝廷荫封,也为自己证明了有爸有妈非什么婚外情私生子。张同之后来弃官修道浮山夕照崖,也是当年母亲的修道地。枞阳民间盛传他在此修道成仙,留有张同之众多遗迹的洞窟悬崖便被后人尊为“张公岩”了。

公岩透露的这一曲凄美爱情,可不是什么传说与杜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安师大历史系读书时,依稀就听教授考证过报告过。其一波三折足以演绎成浮山一台艳丽的文艺大片。可惜,可恨!所谓的“文章之府,院士之乡”的枞阳人,铜陵人竟一问九不知,让这一文化瑰宝还沉埋在火山灰中,往往让游人入宝山空手而归。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铜陵这方山水古往今来不仅养育了济济人才,成长了代代乡贤,过往的文人墨客更是灿若星河,恩养滋润了众多顶流名家。我辈幸遇一个文化振兴文化大繁荣的新时代,可不要“数典忘祖”,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讲好铜陵故事,激扬文化自信,竭尽所能地为这方热土增光添彩吧。

作者:吴笛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普济圩的“功德林”
下一条 信息:闪耀清廉的铜器物语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