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聚焦铜陵
 
普济圩的“功德林”
发布日期:2023-4-5 8:30:38 点击数:2034


普济监狱

看过电视剧《特赦1959》或者了解中国战犯改造历史的人都知道,北京的功德林监狱和抚顺战犯管理所太厉害了,把许多冥顽不化、养尊处优,对人民对社会犯下巨大罪恶的战犯比如溥仪、杜聿明、王耀武、沈醉等,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公民。但你是否知道,在铜陵也有这样一所监狱,也改造了不少的战犯和各类犯人,历经岁月沧桑,这座监狱如今是什么样子了?

普济圩农场是在旧社会的普济圩垦殖社基础上建起来的。呈与长江平行的长条状,上可齐王家套,下接近梳妆台。有一段时间归公安系统管辖,先后以普济圩劳改总队、普济圩劳改农场的面目出现。后来才改为国营普济圩农场,到今天已是普济圩现代农业集团了。

既然先有劳改总队,后又称为劳改农场,自然应该有监狱。

我是周潭镇人,普济农场有监狱,我在小时候就听说过,年高辈长的老队长常对那些惹事生非、偷鸡摸狗的“搅屎棍子”“害人头子”,斥责说:“你别害,害狠了,就让你到普济圩吃八大两。就在几里路以外,不要耗多少路费的。”我问什么是八大两?老队长简单明了地说,就是坐牢蹲监狱,一天吃饭定量八两。我说,那怎么吃得饱啊?老队长说,就是要你吃不饱,那不是走亲戚,那是坐牢。后来对坐牢是否定量八两一直没搞清楚,反正我们那里就用八大两代指坐牢。再后来我一直在陈瑶湖镇工作,与普济农场监狱遗址近在咫尺。由于那时对文史没有什么兴趣,一直没有探访过。

2023年2月21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我拖着脑出血后左侧偏瘫的残躯,拄着拐杖,上了枞阳县高桥大湖养殖场经理周春生先生的车子,开启了探访曾经的普济圩监狱之旅,同行的还有养殖场党支部书记汪俊。我们从普济圩农场四分场场部出发,往四分场三队行进,在一望无垠的圩田中,行进到一条可插上G347老湾段的机耕路上时,我们发现右边隔着一条河道,二三里以外,隐隐有一段青灰色的围墙,围墙上有白石灰刷成的圆圈,应该是标语。更特别的是围墙上有突出的高高的雕堡样的楼体。


抵近一看,围墙是用在当地曾经流行很长一段时间的小青砖砌成,约有3米高,围墙围起的大院,目测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有八、九十亩,在手机上查地图得知,如果继续往西,可到老洲镇联合、东湾了。

后面是陈瑶湖镇的官渡村、苎镇村,东边有陈瑶湖镇的老排村、普济村,这个大院子就是当年关押犯人的地方,我们姑且叫普济圩农场监狱吧。

东围墙外侧中部邻着几栋硬山顶的砖瓦平房,平房西边是东围墙的一个豁口,我们走了进去,发现院内四周围墙下是10来米宽的河道,附近的人说,这是护城河,一开始有2米多深,现在恐怕还有1米多深,院外围墙下也有类似的护城河,但我们发现东和南侧围墙外已找不到护城河的遗迹了。东围墙内侧河道上有一条填起的土路通向大院中间,那里除了有两排硬山顶的砖瓦平房,便是一片空旷的场地,有的地方似乎种了小麦。大院东南角和西北角分别残留有一座三层瞭望塔,就是我们最先看到的雕堡样的楼体,也即有些人口中的炮楼。

我行动不便,上不了炮楼,周春生上了西北的炮楼,拍了视频发给我,里面地坪是水泥的,墙壁粉刷的石灰脱落得严重,东围墙和北围墙夹角处向里突出一个弧形枪炮台,面向大院里面有三扇窗口,都是洞开的,炮台顶上面有锯齿状的垛墙。有水泥抹的楼梯上到二楼,二楼楼顶是预制板的,三楼无顶,四周是锯齿状的垛墙。附近的人说,他们听老一辈人说炮楼实际是瞭望塔,炮楼的三个窗户实际是机枪孔,当时架着机枪。楼顶垛墙里也架着一挺机枪。整个监狱大约有100名解放军战士看守。

院子里有犯人们住的号房、伙房(均已不存),还有他们生产劳动的地方,重刑犯和较轻一些的犯人居住是分开的。重刑犯都被带上了手铐,打上了脚镣;那些稍轻一些的犯人在里面有生产劳动区,每天有荷枪实弹的狱警监督他们的生产生活;大院围墙是一尺五寸厚的实心墙体,墙头上还安装了电网和照明灯,西北角和东南角的瞭望塔上晚间还有探照灯的强光不停地四面照射。那时候农村里连点煤油灯都困难,这里的电灯光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除这些以外,还有前面说的院墙内外的护城河,院墙外是在以腐殖质为主的淤泥上开荒形成的水田,陷进去连脚都难拔出来,周围几里都无人烟。因此,监狱设在这里,真是绝了,而且防守是十分严密的,疏而不漏。犯人被关在里面,就是插翅也难逃。


全国解放后有不少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关在这儿劳动改造,他们中间有国民党上将以上的军官,有青、红帮的首要人物,还有上海押解过来的恶霸地主和资本家等。这些人刑期都在10年以上。

查百度百科,在“普济圩农场”条目中“建置沿革”显示:

1951年7月,经皖北行署批准,皖北公安局在普济圩建立劳改总队;11月,从皖南地区调来干部94名、劳改犯人5382名。

195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简称农建五师)到普济圩,实行军事管理。

1953年1月,省公安厅接管普济圩,改为劳改农场。

1956年7月5日,改名为“安徽省地方国营普济圩农场”,对内称“安徽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队”。

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将普济圩农场下放给枞阳县管理,干部和犯人调出支援工业和水利建设。

1970年6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普济圩移交给生产建设兵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建新农场”。农场为团、分场为营、生产队为连。原农场干部807人,分两批下放农村。第一批兵团战士(城市下放知识青年)到农场,农场“知青”最多时达6千余人。

1975年1月,调出干部75名、有帽就业人员(刑满释放后留场就业但戴有种种“帽子”,如“反革命”“坏分子”等)1855人到白湖农场。

当年普济圩农场监狱关押的很多犯人的命运转折发生在1975年3月19日。经毛主席提议,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对全部在押战争罪犯,实行特赦释放,并予以公民权。这次特赦是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一次赦免。国家此前已于1959、1960、1961、1963、1964、1966年共六次对于经过一定期间的劳动改造,确实改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实行特赦。其中第一次特赦共释放反革命罪犯和刑事罪犯12082名、战犯33名,其余几次特赦的均为战争罪犯。


由于时代的急剧变迁和普济圩农场机构性质的频繁改变,农场管理人员和关押人员也随之频频调出,特别是全国性特赦战犯,以致于关押在普济圩农场监狱里的犯人越来越少,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期,这个监狱基本没有犯人了,失去功能的大院空空荡荡起来。

当然,上面引用的普济圩农场“建置沿革”的叙述毕竟是简略的,我不由得心生疑问:除了1951年关进来一大批犯人以外,其他年份有没有关进来犯人,关进来多少?这些犯人分别通过什么形式摘掉了犯人的身份?这些问题包括普济圩监狱的准确名称有待相关档案公开解密。

普济圩农场监狱的遗存引人注目的还有开头提到的围墙上白石灰圆底子的标语,每个字有近一米见方。北边和西边的围墙上是否写有标语?什么标语,我由于腿脚不便,没有去,因而不了解。下面叙述的这些标语有的是周春生和汪俊先生拍的。


东围墙上的标语是:“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我们驱车绕到大院的南围墙前,南围墙中间是正大门,五、六米宽,进门后须经约一米五宽的小型水泥桥方可进入院子里,正大门两边青砖砌成的门框上有竖写的标语,西边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东边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正大门两边为门楼,都向外伸出,均为两层,下层是三个小开间,门都是锁的,上层有小一开间,其余似阳台,四周由锯齿状的垛墙围着,东边下层墙壁上横写着:“对毛主席无限热爱,无限敬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西边门楼西外侧墙壁上写的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门楼东侧围墙上写的是:“把对毛主席的忠诚,融化在血液中,铭刻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门楼西侧围墙上写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听毛主席的话,永远跟党走。”

从内容看,这些标语显然是政治挂帅时代的,其中从“毛主席万岁”一句可推断,最初的标语书写至少应在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前,快50年了。我曾见过一张几年前拍的这里标语墙的照片,那上面标语的圆形石灰底子还在,有点泛黄,但圆底子上看不到字。而眼前的标语字迹却如此清晰,鲜红夺目。我推测现在的标语是重新刷过的,找在围墙下干活的人一打听,确是有人近几年重新刷过,还树了一块上写“老炮楼、停车场”的简易的导引牌。这显然是普济圩农场或者是普济圩农场四分场的官方所为,可惜没有进一步做下去。

写作本文前,我曾将炮楼和标语墙的照片以“这是哪里,什么东西”为题发到了朋友圈,朋友们纷纷留言,一下子就猜中了这里是什么地方,有的说是“四分场的老炮楼”,有的说是“(四分场)三队的炮楼”,有的说是“普济圩的老监狱遗存”,还有的说曾在这附近放过牛、干过活,从这些留言看,把残破的瞭望塔叫作老炮楼,是当地人的习惯叫法。

留言还有很多,一位朋友说:“看到此景,能回想起对伟人的敬仰,有空也要去浏览此地,体验一下当年的特殊环境。”另一位朋友说:“看到这些标语就心潮彭湃,当年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一下子浮现在眼前。”

由朋友们关于标语墙的留言我联想到,当年这里关押了那么多的犯人,他们中有许多人油盐不进,是用什么手段改造了他们?《特赦1959》电视剧告诉我们,改造犯人的主要手段有三个:学习、劳动、参观。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洗脑,刷新他们的思想;劳动,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易,由轻视劳动人民变为尊重劳动人民,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参观,能够用新生的中国无可辩驳的、欣欣向荣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告诉他们共产党的新社会比国民党的旧社会就是优越得多,让他们不得不服气,彻底动摇了为蒋家王朝孝忠的信念。

让那么多人获得新生,功德林监狱确实有大功德。我想,普济圩农场监狱的改造手段、效果与功德林差不多,完全可以称之为“普济圩的功德林”。如果以此作为打造和宣传的着力点,将普济圩监狱改造犯人特别是改造国民党战犯过程中一些感人的事例和细节挖掘出来,再将当年的监狱内外的设施作一些适当的修复,这里完全可以成为一处具有极大震撼力的关于“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红色教育基地。

我们期待着!

作者:周巨龙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一只大通古铁锚
下一条 信息:铜陵曾是这些顶流名家的福地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