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寻访莲花寺幸存的文物
发布日期:2014-9-16 15:47:33 点击数:3461

吴 华

  201184日上午,我刚上班,就接到大通古镇张大发老人打来的电话,说是他发现了两个文物,请我快点过去看看。这位张大发老人我很熟悉,他原是铜陵县轮船公司的会计,现退休在家安享晚年,是一位热爱民俗及文史研究工作的老人。接过电话后,我立即电话邀请《铜陵日报》摄影记者过仕宁,带他一道去大通古镇上去看个究竟。

  在张大发老人带领下,我们来到大通镇龙苑小区11栋方基根的家。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将我们带到她家四楼的阁楼上,于是我们就有幸看到了她家收藏的原莲花寺的铁钟和青花瓷香炉。这个铁钟高约70厘米,直径约50厘米,重约70公斤,虽然锈迹斑斑,但钟身上的文字、纹路尚存;而香炉虽然两端的手柄被损坏,但炉身完好,青花图案非常精美。

  据女主人介绍:这锈迹斑斑的古铁钟和青花瓷质地的古香炉是她爱人方基根20001月在自家菜地翻耕时挖到的。当时他爱人挖出大钟的钟顶时,一开始以为是日军留下的炮弹吓得心惊胆战的,便小心翼翼地将其周边的泥土一点点地挖开,直到后来渐渐挖下去才看到是一座大铁钟。当他们夫妻俩搬开大铁钟时,竟意外地发现铁钟里还罩住一个精美的香炉。大铁钟刚挖上来时,还能看到其四周分别铸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铭文。女主人边说边指着铁钟上面四个方向分别铸造的现已残缺不全的铭文字迹让我们看。我们便顺着女主人的所指方向,还真的看到了铁钟上那布满了铁锈的字迹。

  因她家菜地位于原大通和悦洲澄字巷旁"财神庙"边上,因此人们都说这应是1938年日军轰炸大通和悦洲时遗下的。距老辈人介绍,和悦洲澄字巷边上这座"财神庙"是和悦洲上最高最大的建筑。它前后共有三进庙宇,前一进的大门正对着二道街,后一进紧连三道街,另外还建有钟楼、鼓楼和高达三层的塔楼,占地共有3000多平方米。在清末民初和悦洲最兴旺的时候,这座寺庙里共住着76个和尚。她说她之所以一直收藏至今没出手,是因为她家与这钟和香炉真的很有缘。她说她以前住在铁板洲上,是后来搬到和悦洲上的。为什么正巧我家搬到这儿了?为什么正好又是我家挖出这两件东西?为什么在挖出后一个月她儿子正好出世了?为什么她儿子一岁半从她家四楼阳台上玩耍不慎摔下去会毫发无损?她说我是一个并不相信迷信的人,但这些巧合让她无法解释,只能相信这两件东西有些神奇。她说她当时可吓坏了,没想到当她从三楼上哭喊着追赶下去时,竟发现儿子毫发无损自己爬起来了,让她大为惊喜。如果你们认为我说的是假的,是编故事,那是你们的事,我只能告诉你们,我是不会拿自己儿子瞎编的,那多不吉利啊!是吧,紧接着,她又说,在我儿子从四楼阳台上摔下完好无损后,大通镇的居民们也都说是古钟和香炉这两个莲花寺里的神物护佑了我儿子。她这一说,让我们都不知说什么好了,便只好应和她说,这大概是个巧合,而你们都将这巧合说成是这两件文物的显灵与护佑了,我这一说把与我同行的《铜陵日报》摄影记者过仕宁也说笑了。可女主人却不这样说,她说正是基于人们都这样说,所以我们俩口子也是“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无论古董贩子多次上门怎么做工作,她们也不贪心,一直认为这古钟和香炉是吉祥之物,既不能也不愿就这么随便地卖掉,所以一直保留着放在家中,经常带着孩子阅读古钟身上那"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文字,感受着凝聚在古钟上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让我们高兴的是,在文物贩子多次来她家中并不断加价的情况下她们丝毫不动心,一直没卖古钟。当我们说大通如今正在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征集有关文物时,她们竟然表示,愿意将古钟和香炉献给政府,为大通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大通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后,我们又在张大发老人的带领下来到长江中间的江心洲——和悦洲上,仔细察看了当年方基根挖出铁钟和香炉的菜地,并让张大发老人为我们指认了当年和悦洲最大最高建筑的莲花寺(“财神庙”)遗址。

  面对这一片树木和杂草丛生的废墟空地,我们很难想像:当初这里竟然耸立着这么一座宏伟壮观的寺庙,更想象不到这座毁于抗日战火的寺庙此后竟还有如此传奇、感人的故事,引发我们感叹历史的沧桑与文化教化功能的强大……

(作者单位 市郊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明清大通水马驿
下一条 信息:大师的婚姻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