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到延安去,红色的源头活水滋养心灵
发布日期:2023-9-8 17:57:39 点击数:70

八月阳光流金,火热地拥抱着山川河流,想起了去年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特意带着孩子来到了陕西延安。

到延安去,是我们心心念念的行程。火热的风吹在脸上,这是杨家岭的风,风中有一丝丝甜,是欣喜的味道,也是黄土高坡的风情。我初到杨家岭,是2011年底,冬天凛冽的风刮过窑洞,不影响我心炽热。光阴在树影间徘徊,我抬头看八月的骄阳似火,照在十二岁儿子稚嫩的脸庞上,油然而生欣慰之情,此次特意故地重游,就是要带儿子来瞻仰延安革命圣地,红色的源头活水滋养心灵。

到延安读历史,读的是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得天独厚的故事和渊源。

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窑洞在江南是看不到的,这是黄土高坡特有的住宅,儿子很新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借此机会,向他解释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凿洞而居。当时延安的革命先辈们来自五湖四海,窑洞对来自南方或是家境较好的人来说,条件算是相当艰苦了,而革命先辈们住在窑洞里以苦为乐,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里还诞生了著名的“窑洞对”!1945年就在杨家岭,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问题: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一问一答,问的真切,答的睿智。时间如白驹过隙,现在我们站在毛主席曾住过的窑洞前,仿佛能够穿过岁月的河流,旁观历史的瞬间,令人怦然心动。百年大党风华正茂,靠的是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求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专门提到“窑洞对”,并强调: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同行的人也在瞻仰着、谈论着、拍摄着,我报的这个旅行团中,有年轻父母带着年幼孩子的,也有中年孩子带着年迈父母的,也有夫妻两人共同出行的……年龄结构老中青幼均有,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在延安组的团,有着共同的心愿,来革命老区,缅怀,纪念。

走一步看一步,步步是风景,一张简单的小石桌,是主席和斯特朗谈话的地方;一块普普通通的土地,是毛主席当年亲手种过菜的菜地;窑洞里亮过的一星灯火,照亮了中国的前途命运……杨家岭毛泽东旧居黄色的外墙上挂着一块红色的小牌子,告诉我们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毛主席曾经在这里运筹帷幄,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为了让孩子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我告诉他,《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毛主席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感人至深。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都在毛主席旧居附近,那年那月,革命先辈们经常彻夜不眠,共商国之大者。我们作为生在蜜罐里的一代人,重温党史觉得倍感震撼,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下一代,更要回望来时路,懂得这一切,珍惜这一切。

杨家岭还有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中共七大会址,同行的人都纷纷拿出手机、相机,不停地合影留恋。是的,看也看不够,留下照片,回到家中可以随时翻看,记忆就又打开了闸门,仿佛又身临其境了。中共七大是在中央大礼堂召开的,大礼堂墙上悬挂着老照片和24面红色的党旗,象征着党24年奋斗历程,墙上有象征着胜利的“V”型木座,上面书写着“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这里意义非凡,这是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歌剧《白毛女》也是在这里首演的,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也是在这里召开的。作为一个“文青”,倍感亲切与自豪。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佳作频出。在历史的长河中,大事件像珍珠一般闪耀着光芒,见证了起、承、转、合的时代洪流。现存的旧址、旧物也被今人寄予了无限的情感,凝聚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凝视、致敬,其实也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历史的风起云涌,在心中掀起惊涛骇浪,记住历史,就是不忘来时路,是永葆初心的精神支柱。

从杨家岭,再来到枣园。树木郁郁葱葱,地上的草很茂盛,尤如一块绿丝绸,养眼又实用。枣园也是毛主席等伟人们居住过的地方,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由杨家岭迁驻枣园,这里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伟人们的旧居等。我对这里的“五大书记雕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记忆犹新,十多年前,我兴奋地在这里与“书记们”合影,如今,我又一次来到这里,带着儿子与“书记们”合影,心情是激动的,也是感慨万千,这里的景色是看也看不够,说也说不完的。当年我在这里买了一个鼓,取“鼓舞”之意;此次儿子在这里买了印有“开国十大元帅”的折扇,嘱其勿忘革命先辈。

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我们在延安的土地上感受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奋勇、奋发和奋起,如今我们的物质条件富足禀实,精神世界也丰盈充沛,在延安的历程是一段光辉灿烂的历程,虽然有些物件是后人修复的,如枣园在1947年(中央撤出延安后)遭到严重破坏,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都是建国后重建的,但此时此地,并不影响我追思深远。延安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我们自己涤荡心灵,将精神之堤固本培源,更要将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去年的八月也算是圆了一个心愿,延安之行是火热的,那是自然界的推波助澜,那是黄土地的辽阔苍劲,更是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作者:方孝红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思考
下一条 信息:摸秋趣事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