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漫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坛> 社会漫笔
 
五松山的命名与谢氏叔侄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4-04-18 18:10:37 点击数:2689
 

  五松山由李白命名已成为学界公论,早已定谳。最早见于李白诗《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这首诗是唐天宝十四年(754年)秋,李白与好友南陵县丞常建同游今五松山时所作,根据诗意,此次为李白初游五松山。《舆地纪胜》云:“山旧有松,一本五枝,苍鳞老,翠色参天。适李白来游,‘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征古”是评议古人,“绝遗老”之“遗老”用典,出《晋书?徐广传》,当时江山易主。谢晦初仕晋,后佐宋,故为徐广所讥讽。李白使用这个典故,意在摒弃谢晦。去掉了这个谢晦,谢家还有五个令他值得钦佩的人,众所周知,李白对谢安、谢、谢灵运一向钦佩;另两谢可能是谢石、谢尚,谢氏家族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白为何命名五松山,并冠以五松之名?难道仅仅因为一棵一本五枝的松树就将其命名为五松山,这似乎并不符合诗仙太白的水准与风范,五松山的命名应该除松树外更有所指。如果找到铜陵与谢氏家族的关系,那么就可以作为佐证。笔者认为五松山的命名与铜陵及其对江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战争中的战略位置相关,尤其是与淝水之战及谢尚屯兵牛渚营有关。现列举相关资料,权寄抛砖,希冀我市文史学者能发金玉之声。

  一、铜陵对江地区的战略位置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徵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州。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诗前四句用典,“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谢安字安石,《晋书?谢安传》:“(谢安)尝与孙绰等泛海,遇风起大浪而谢安吟啸自若的雅量”。符合谢安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大将风度,明里用典,暗合淝水之战。“灵异并可迹,淡然与世闲”二句为过渡句,指他们与众不同的做法或事迹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历史将它们深埋在这个角落,然后诗文带出五松山。

  自古以来,铜陵与对江地区由于长江天堑相隔,一直分属两个行政系统,魏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其地域大致涵盖当时的春谷县和石城县部分地区;铜陵对江地区为庐江郡,其扇形区域分别为临湖、襄安、居巢诸县,均为水中台地,为寿春、合肥等军事重地的门户;而五松山地处唐代淮南道与江南西道之间的长江南岸,《南史》云:“淮南近畿,国之形胜”,铜陵对江地区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自春秋“鹊渚之战”,三国时“濡须之战”,曹操在今居巢区开兆河为果,魏晋“淝水之战”,宋代抗金运动及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政权,明末江北四镇的庐州镇,解放战争“渡江战役”都是在铜陵对江一带展开激烈战斗,古有“守江必控淮”的说法。一旦拿下这片区域,攻占寿春,就可以从大别山脉后方直抵中原地区,西北能通陕甘陇上,东北可达青徐燕蓟等地区。

  铜陵的战略地位也毋庸置言,一是铜陵是重要的铜工业基地,自汉代便置铜官,铜是封建朝代铸币的重要资源,掌握着铜资源也等于掌握着国家命脉;二是铜陵地区地理方位的独特性,自今铜陵至青阳(古陵阳)地区与江南西部有水路隔绝,青阳南方有黄山诸山脉一直阻绝到浙江地区,自铜陵至南京一带自古为南方政权战略重点布防区域。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的是,一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出游云梦,浮江,过丹阳,至钱塘,上会稽,秦时铜陵属丹阳郡,有可能是路过铜陵走陵阳线路的。二是汉武帝封禅泰山,过浔阳,出枞阳,经彭蠡,肯定经过铜陵对面。

  二、牛渚应在铜陵对江

  “牛渚“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周瑜传中,“以瑜恩信著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周瑜在做了居巢(古居巢县为今铜陵对江无为诸山,为水中台地,涵盖古濡须区域)长后,孙策因为他在庐江的声誉,让他守备牛渚,后做了春谷(今铜陵)长。说明牛渚属于三国时期庐江郡,和居巢、春谷二地都不远。又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九》沔水篇,“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南,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清代学者纪昀为《水经注》作注认为,牛渚在马鞍山,石城在铜陵西,相差近五百里,江水不会迳牛渚而到石城,认为是郦道元搞错了。这也反证了郦道元记载的牛渚在铜陵对江至少是附近区域。

  那牛渚什么时候成了马鞍山的呢,最早应见于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在注释采石戍的时候,说其在牛渚山上。这里就有个矛盾了,为何不言“牛渚营”,而言“采石戍”,至少说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地方。又王安石诗《牛渚》:“历阳之南有牛渚,一风微吹万舟阻。”还有“南上欲穷牛渚怪,北寻难忘草堂灵。”自此以降,后世便以讹传讹,牛渚终于顺利搬迁了。但诗仙李白明显高一层次,并不完全是他所处的时代比王安石早。试分析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文学史认为此诗是李白在采石矶纵酒放歌而作,但第一句便与采石矶情境不符,“西江月”长江自芜湖东自古称为横江,今和县有横江浦,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二写到:“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前三句并列式,引出一水万里。证明牛渚在浔阳和横江中间,这符合铜陵对江的地理位置。“西江月”也符合铜陵对江的地理情形,长江自江西是由南向北而上的,对面今整个无为南部都为无为大堤所固,为长江故道,自今九江彭泽一直到无为对江圩区都是沔水与江水相斗之地,绵延几百许里,为彭蠡泽,“彭”为大,“蠡”为水瓢,今科大宁业高教授考证巢湖为彭蠡泽,虽不中亦未远。铜陵羊山矶自古天险,原因是此地是长江水路的一个四岔路口,一部分由今天的鹊江和秋浦河(贵口)南下浙江入海,江北的水则在今天无为、庐江区域缠斗,江水由南北上,“庐江泽国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牛渚西江月”符合铜陵对江地区的地理特点。五四年长江大水破堤损毁无为、庐江、巢湖、合肥、肥西、舒城诸县,也就是说这些地区的所有圩区都和江水有关,今无为大堤铜陵对江处高处近十余丈,滩涂险峻之处较多,符合温峤“牛渚燃犀”典故中的情境;另外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铜陵对江无为牛埠地区方言中仍存留 “妥”“腌”等汉代语言词汇,至少证明无为对江一带自汉代以来就保持着一支原住民。

  综上所述,结合谢尚在牛渚营屯兵,淝水之战所在地寿春与铜陵对江地区地理位置的相互衔接,笔者认为五松山的命名与谢氏叔侄在铜陵对江或铜陵的活动是有关联的。(作者: 宋 伟)

【打印此页】  【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条 信息:一位思想人 二三治学事——读《公天下》及其他
下一条 信息:李某某案例的教育视角分析与思考
版权所有:铜陵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政编码:244000
电话:0562-5880823 传真:0562-5880822 皖ICP备06009720号 技术支持:志扬软件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62-12318